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扬 《现代语文》2007,(9):28-28
侯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为寿侯生前。侯嬴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  相似文献   

2.
3.
在高中语文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侯赢与公子诀别时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目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待公子至晋鄙军之日,侯生果以自杀之举兑现了他的诺言。很多学生对此不解:“送行的方式有多种,侯生却为何选择自杀的方式?这岂不是太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了吗?”其实,侯生的自杀之举,是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里略作概述,以解疑窦。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5.
孔子一生中最富传奇和浪漫色彩的是他在濮阳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趣事,这是有关孔子生平叙述中唯一的一次大圣人与名女人的会面。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孔子一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话,引起二千多年来顶尖级学人的诸多猜想与注释。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中最富传奇和浪漫色彩的是他在濮阳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趣事,这是有关孔子生平叙述中唯一的一次大圣人与名女人的会面。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孔子一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话,引起二千多年来顶尖级学人的诸多猜想与注释。  相似文献   

7.
《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一句,后人有两种断句方法。本文从"强弩"所指入手,试图解决此句及与"强弩之末"相关的几处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等四大公子均以“养士”著称,而功业、人品却有等差,其中唯独“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信陵君业绩、声誉及文韬武略固然远在孟尝君等人之上,但《史记》着意突出的却是他敬老尊贤、“仁而下士”的风范,这正是他为国干城的根基所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以仁义为本”的立言要旨。  相似文献   

9.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147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张港 《学语文》2001,(2):20-20
  相似文献   

11.
读了四川文理学院丁庆刚先生的《“毛病”不分好坏》(见《语文月刊》2013第11期),觉得很有必要再说几句。文中丁先生列举了生活中使用“坏毛病”的一些例句,引用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毛病”的义项,  相似文献   

12.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若能以“江月”为文本鉴赏的“北斗星”。绝没有迷失鉴赏方向的可能。审美的情怀无疑会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文本的境界也会在“赤壁之旅”中超越尘俗的羁绊,走向豁达的洞天,背诵全赋岂在话下?  相似文献   

14.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2):133-133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是选自司马迁《史记》的一篇古文,现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笔者在教学时完成了背景介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分析,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一下课文中一个细节:信陵君请求如姬盗走了谁的辱符。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们学校搞了一次集体备课,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反映,这样的课文难于执教,原因是这是篇叙事文,没有溢美的言词,人物形象也并不是十分鲜活,另外,课文里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学生读了一遍也就能全部了解,也没有什么可挖掘的。所以,老师们不得不对这篇“浅文”选择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咬文嚼字》2002年第11期《老“童生”的辛酸泪》一文讲了两个读书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唐代刘虚白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到老仍是一名生员;后来他年轻时的同窗好友裴坦做了主考官,刘虚白写了一首很感伤的诗送给主考官,打动了主考大人而被录  相似文献   

17.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18.
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成功典型,“阿Q”的言行举止颇受瞩目,名字也不例外。关于其“Q”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在当时就有人以为这篇文章是《晨报》主笔蒲伯英写来讽刺胡适的,因为《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发表时作者署名为“巴人”,“巴”字难免让人联想到四川,而蒲伯英正好是四川人,且“胡适有一个笔名是‘QV’,称胡适为‘阿Q’,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19.
纵观《史记》论赞文本,诸“太史公日”作为各篇点睛妙笔实非“千人一面”,以其风格的差异可区分为多种样态,并且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及内蕴联结,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这个时代,眼睛避不开字符(在我看来,应该称不上"文字")的充斥:上下班路上,大街边的店铺匾牌眼花缭乱,连公交车上都是满眼的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