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一、让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说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相似文献   

2.
让品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四川教育》2006,(5):23-2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要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因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水平提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即提高其观察力、思考力,加深对其社会生活的认识。为此要教会他们积累素材,养成观察习惯,养成观察习惯,学会分析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金禄 《教育》2011,(15):44-45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不但要抓,而且要从小抓起。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实践体验、认识提高,来达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其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作文教学应为实现语文的这种功能服务。语文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开掘出一条由生活之源通向学生心灵的渠道,交给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使他们自觉地走进生活的怀抱,积极地、主动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为此,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5,(30):78-79
<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利用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激发他们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提高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究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科学知识和想象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习惯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认识和习惯,提高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体育学科的特长,让健康教育更充分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提高他们的自我掌控力。  相似文献   

11.
正德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幸福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课程理念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德育时一定要注意寓于生活。一、把学生的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相似文献   

12.
一、在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少先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体验活动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让少年儿童在家参与家庭劳动,教育他们要热爱劳动,孝敬老人,使他们从小认识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对人的重要性;让他们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手拉手,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认识到人身在社会群体中,彼此之间就要相互关心;让他们做城市的小卫士,教育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明白如  相似文献   

13.
宋慧红 《湖南教育》2005,(16):36-3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对生活真切的认识、体验、感悟,以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品德课程生活化。一、真实的录像课件,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爸爸妈妈,你们辛苦…  相似文献   

14.
智障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方面的困难。要让智障儿童融入现代社会,掌握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就要做到智障教学生活化,然而智障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极高的兴趣,即使有兴趣持续时间也非常短暂,要想教会他们任何一项技能,首先要想办法让其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智障教学不仅要生活化而且要娱乐化,使他们在娱乐中学到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以提高。使智障儿童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或半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7,(10)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二是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求我们善于挖掘生活、发现生活、模拟生活、提升生活,用生活教育人、发展人,为人的幸福奠基。  相似文献   

18.
实践体验型作文,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情境,进而把实践过程作为文章素材。这种作文形式,既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又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自由放飞天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是形成独特语言的重要前提。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使学生在描写事物、叙述事情、抒发情感时用自己的话谈感受,用自己的方法作表述。而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独…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其真实的道德认知。因此,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链接,切实提高德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开放性呢?现以国标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谈谈我在十年课改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和体会。一、让课堂散发出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