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曾巩的说理散文《墨池记》勉人为学,题小意宏,含蓄蕴藉而又发人深省,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在对文章的品读中,不少人对文中追叙王羲之弃官后与东土人士纵情山水经历的内容常感到难于理解,认为它与主题关系不大。刘元臣、蒋家晨《曾巩(墨池记)导读》(《中学语  相似文献   

3.
墨池记     
背景链接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  相似文献   

4.
一、作者简介曾巩 (10 19— 10 83) ,字子固 ,江西省南丰县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他自幼聪慧 ,又用功甚勤 ,发奋上进。嘉二年(10 5 7年 ) ,欧阳修奉诏主持礼部贡举 ,改革考试文体文风 ,曾巩与苏轼兄弟一道得中进士 ,时年三十九岁。曾巩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 ,颇有政声。元丰三年 ,留三班院供事。元丰五年 ,擢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 (今南京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虽不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但在当世与后代也有很大影响。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  相似文献   

5.
北宋学家曾巩的《墨池记》是受当时临川郡州学教官王盛之托所写的一篇精美说理小品。作从墨池着手,以王羲之学书精神和人格修养为主线,层层推进,精辟阐述,思路严谨,揭意深广。其一。由物及事。作开篇从墨池之地落笔,自然引出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仅八个字精当概述了此事,足以肯定墨池  相似文献   

6.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虎丘记》的译文有两处不妥,兹论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墨池记》是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杂记文的代表作.在当代几种选本中均有收录,但是存在许多差异之处,辨析差异的成因,一方面能够重新认识<墨池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人们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时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楚科新 《教学随笔》2010,(1):70-71,66
点睛与精练 1.按拼音填写汉字,将加点字注音。 既加guan( )chi( )咄( )si( )其欣悦 ye( )然 负箧( )曳 xi( )jun( )裂ying( )人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高语第四册《虎丘记》一,是袁宏道写景状物、记游抒怀的名作。多年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课本对其的注释却有三处不妥。一、“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对“阖户”中注为:“全家。‘阖’通‘合’,全。”这是不对的。“全家”是“整个家庭、一家”的意思。而联系上“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倾城”和下“衣冠士  相似文献   

13.
14.
被誉为“千秋绝调”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自选入初语课本以来,评说颇多。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不少同行亦将此列为教学重点之一。我们从教多年,每讲此文时,总觉得这一要求不十分中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如果将此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弄清王安石心目中“士”的形象为什么不同于当时世人的看法上,则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得以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的确认《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17.
王伟丽 《课外阅读》2011,(1):180-18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的比重也在加大。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并不在文章多长、多难,而在于一些句子的翻译版本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刚上高一的学生无所适从。现以高中语文必修2中游褒禅山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劝学》篇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代表作之,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形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的精确运用,逻辑的严密,语言的精警,都体现了荀子说理雄辩的特色。原文很长,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层次井然,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教材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关键四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儿乎所有的参考书(包括人敦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认定,第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九册《鸟的天堂》 师:作者看到一只画眉鸟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你知道“兴奋地叫”就是……  相似文献   

20.
在使用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笔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指出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一:和课本所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