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熙宁年间,是我国十一世纪中叶的一次著名政洽改革。它是北宋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社会统治实行自我调节的历史尝试,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陷于失败。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因其失败而致湮没,它一直是历史学家热烈探讨的课题。“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王安石变法时离北宋开国已经有一百零九年。当时,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北宋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足以振兴自强的重要关头。王安石针对“因循苟且”的时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其在熙宁年间推行的新法直接影响到北宋的政治走向。王安石变法后的北宋与王夫之所侍奉的南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面对“天崩地裂”的社会变革,王夫之不得不重新审视王安石的新法,他既不像当时的主流思想家那样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也不像章衮等那样对新法极其推崇,而是从进用、设施、效果、用人四个方面对王安石新法进行条分缕析的评判,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出于为国的“公心”,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既行“要君”之事,又杂引小人入朝,以至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脱离之前设定的初衷,成为蔡京、吕慧卿等人的政治武器,引发激烈党争。应该说,党争因王安石变法而起,但并非为王安石所期望。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大量的史料阐明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对差役法的改革,与北宋王朝实行的募兵制及与之相应的兵役没有关系,澄清了最近出版的某些书籍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是改革北宋兵制兵役的措施所造成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蔡襄和王安石都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通过这两次政治运动中主要参与者蔡襄的节用思想与王安石的开源主张.蔡襄的富民思想与王安石的富国思想两个方面理财的思想比较,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庆历新政、熙宁新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教育家,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列的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现新的局面,“宋代文化学术之迈越前朝,有很多原因,而熙宁年间学校教育的改进不能不是原因之一,虽然它不是主要根本的原因。”王安石正处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由于自宋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大多数农民丧失了土地,农民纷纷起义,阶级斗争激烈,同时民族矛盾也是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司马光由于两人政见不同,因而对王安石的评价有失偏颇。他一方面用“谗佞幅凑、败坏百度”婉转否定王安石新政的政绩,另一方面屡屡制造王安石“执拗”的舆论,以说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正>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古文家,其一生在文学上卓异的成就较为集中地表现在议论文和碑志文的创作方面。明应云狱说王荆公有“神道碑三卷,行状墓表一卷,墓志十卷。”今存《王临川全集》有神道碑十一篇,墓志一百十二篇,墓表八篇,墓碣二篇。这一百三十三篇碑志文,包容宏博,蕴义精湛,实为后学研讨王安石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王安石的古文与“韩、柳、欧、苏、曾氏,卓然成七大家。”是北宋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又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史本传》载:“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生活在北宋王朝“国势浸弱,民志不振,夷狄交侵,辽夏为急”的时  相似文献   

9.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有一次他登门拜访王安石先生,当时王安石不在家,管家便把苏轼引入主人的书房用茶、休息。苏轼在书房里,边品茶边欣赏主人书房里的名人字画。忽然,他发现王安石的书案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其中的二句是: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一文是王安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借方仲永的生活事例,突出  相似文献   

1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是为宋初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王安石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抨击与抵制,但同时又表现了某种程度的认同与接受。从总体上看,变法是在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严重影响与制约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变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偏差。  相似文献   

13.
张雷 《教育艺术》2002,(8):44-4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发动了北宋中叶那场闻名中外的变法运动 ,旨在解决北宋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和攻击 ,“士大夫诚多不悦” ,甚至“士夫沸腾” ,同时 ,也遇到了泥古守旧的思维方式、因循苟且的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阻力 ,加之天灾频仍 ,宋神宗发生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推行改革 ,王安石不仅对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而且配合改革 ,做了大量的变法教育工作 ,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 ,有很多卓有成…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王安石变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安石自己的作品《河北民》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变法前危机四伏的北宋王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改诗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庙墙壁上题有一首诗: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此诗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家。(一) 在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日益衰落。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相似文献   

18.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19.
小学历史教材每课都有重点与难点内容。教材难点如何处理呢?我在教《王安石变法》一课时,确定教材重点是王安石变法及其作用和失败。可是就有学生在课堂提出疑问: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还要反对变法?问题一提出,教材的难点就明朗化了。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只要让他们知道王安右在北宋中期实行变法,他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就可以了。至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变法内容以及作用、难度较大,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小学生来说更难理解。但是学生提出了疑难问题,教师必需进行解答,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本里这样一段话:“为了缓和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收入的困难……”,这两个“为了”正是皇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变法维护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