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种表述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杨丽 《现代语文》2004,(12):27-27
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都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培养学生的应用、探究等能力,似乎课程标准的设计忽略了语文知识.但细读课程标准,其字里行间无不显现了语文知识的影子,只是陈述时没把传授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作为构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比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有突破性的进展,它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其中,自主学习最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应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同时分三个学段提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如何搞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宣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强调:“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的丰富的语文实践中习得。  相似文献   

8.
张科杰 《教育艺术》2006,(1):44-45,19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且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专项。一时之问语文教育界关于知识的争沦此起彼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伏。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新的理念,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豁然开朗.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老师,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重任.对于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形式的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性.因此,充分利用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主体验、开发潜能、学会学习的有效平台,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河北教育》2007,(2):5-34
写在前面的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毕业年级的语文总复习,是系统地巩固、提高和检测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的着力点应该在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巩固与提高上,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正确习惯也得以形成,为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坚持语文实践观,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  相似文献   

12.
赵跟喜 《现代语文》2006,(1):106-107
今年,率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新课程(七至九年级)的实验区已进行完第一轮。按教育部的要求,此项实验将逐年扩大并全面推开,也就是说,各地中考都将面临实行新课程后的命题改革。应如何应对实行新课标及新教材后的中考,已经很现实地摆在各地命题人员及毕业班师生面前。  相似文献   

13.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4.
梁鹏 《教书育人》2008,(4):32-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最能突显《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语文素养和修辞教学"语文素养"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前后出现了十多次,可见语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的范畴里面:"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顾云龙先生在这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师兴起了学习的高潮,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全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很大的转变。我们学“课标”反思传统语文教育,认为中国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着7大弊病: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只有坚决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才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文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呢?结合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韦秀芹 《现代语文》2005,(12):49-5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要重视显性目标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目标的评价."新课标还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考评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沈益萍 《广西教育》2007,(7A):36-3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此,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讲授第六册(初中)小说单元时,我发现《变色龙》一文以高度集中的时间、空间反映了各种人物的人生百态。人物不多,情节集中,语言也具有对白、独自、旁白等形式,适合演播。于是,我分四个阶段进行编播《变色龙》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