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经军 《中学文科》2007,(9):125-126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材料的选择。考场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用新鲜、精美的材料打造光彩照人的华章。如何才能使材料出新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写出"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文章.可见材料的选用对作文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有些学生开始准备材料,分朝代、国别、领域、文体来背诵,煞费苦心却始终心里没底.  相似文献   

3.
选材要新颖     
老师:作文选材,先是要围绕中心。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要是所选材料不能围绕中心,不管材料多么好都会使文章跑题。小淘气:呀!难怪有时语文老师给我的作文评语是“跑题”,原来是选材在捣鬼。  相似文献   

4.
所谓“选材要典型”,就是指写作时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材料越典型,文章的主题就表现得越充分,越感人,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当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作文如何“亮”起来?文章从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论述了让作文“亮”起来的常用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去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6.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是常见的弊病,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训练一:爷爷是家里的闲人。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忙,顾不上他。我自己学习忙,也顾不上他。于是他自个儿“找乐”去了。他“找乐”不要紧,他花钱实在是“太不知道心疼了”。唉,这个憨大!材料挖掘:1.这则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什么?2.怎样理解爷爷“找乐”这个词?  相似文献   

8.
9.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后,就必须精心选择相关材料予以表达。所选材料要真实、典型,还要新颖,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那么,如何在选材上以新取胜,言他人所未言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选材技法。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从何而来?它是从作者占有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借文章中的材料来表达的,离开生动具体的材料就不存在主题,离开材料就不会有血肉丰满的文章。可见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作文时要注意观察。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现代语文》2010,(7):139-139
作文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那么,选择材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作文选材要“六宜”。  相似文献   

12.
简快作文不光要求方法简,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还要让文章吸引人。怎样才能让文章吸引人呢?这涉及到选材新颖、构思精巧、语言形象等多种因素。下面谈几点,愿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成败。我认为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材料,理由如下: (一)这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主题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选材的问题了:平时用观察、阅渎等各种方式积累的材料,这时便派上用场了。但无论我们积累的材料是多还是少,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用,需要在众多材料中选择。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儿琐稻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一个“严”字道出了我们选材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历年高考作文都有千篇一律的选材大撞车现象,究其原因,乃是作文题目固定了考生的思维指向。先看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在“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  相似文献   

17.
“材”就是材料。文章的材料就是指为了表达某一思想、情感或心理,从现实生活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的准备或已经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件或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而在写作中.对于获取的各种丰富材料,大部分是不能拿来直接用到文章中去,而是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如肴,必须有味。文贵在新,新才有味。要使文章有“新意”,可以从结构、选材、语言三个方面下功夫。毋庸讳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见识不足以建构结构的新奇,视野阅历的相同与狭窄不足以产生选材的新颖,而让文章的语言出新,这完全是我们可以尝试的。通过语言的揣摩构筑起语言的亮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杨秀山 《现代语文》2006,(7):117-118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学生交上来一篇作文,我仔细看了看,这篇作文从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都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篇可供修改的坯子,我就把它打印了下来。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