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茅盾曾盛赞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数量不多的鲁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而且在有的短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竟几次重复。如《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这两句重复,旨在揭示封建礼教这个病毒已蔓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机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两句可算是反封建宣言,是“文眼”,重复是起强化、渲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振声 《现代语文》2006,(3):103-103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重复,早已被作家们广泛用于各种学体裁的创作中了。在鲁迅先生的杂和小说里,反复成了他手中犀利的手术刀,使丑恶、阴暗、麻木、虚伪、暴虐、凶残、苦难无所遁形。池莉的短篇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体温表爆炸事件”在本中被重复叙述了八次,显示了普通都市平民日常行为中的机械与单调,重复讲述支撑起以都市平民为主角的故事的总体结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重复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一生中十一次卖血经历,表现了普通小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刚与柔等多种矛盾性格和生命的韧性,给读以深入的历史思考。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不少当代作家把重复艺术移植到了微型小说创作中。在微型小说本中,重复艺术有其诸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经常使用重复手法,如果从单篇及篇际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意象的重复、场景描写的重复、人物描写的重复、情节的重复、主题的重复等。本文以《祝福》《阿Q正传》为研究范本,从语篇学角度对两篇文章中重复手法的使用进行探究,力求探寻语篇解码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米勒作为美国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与重复》中以重复观分析了七部英国小说。本文试图通过"重复"理论解读作品《喜福会》——重复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付延平 《山东教育》2005,(21):56-57
重复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诗歌里有重章,歌曲和乐曲中有复唱与重复乐段,同样,小说里也有重复描写。鲁迅先生笔下的重复,运用得颇为广泛而多样,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他的著名小说《祝福》就因成功地运用了重复这一艺术手法而产生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重复叙事包括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重复,由围绕着相同的同一组主题的"相同"的事件的重复。重复叙事是童话故事惯用的叙事手法,重复使读者获得一种经验上似曾相识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迎合听故事者的心理需求。法国文豪大仲马在其小说《三个火枪手》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为小说锦上添花。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明显的几次文本重复叙述,透过文本结构来阐述文本深层传达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著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3、4月的《山花》、《作家》和《天涯》总共刊发了近30篇小说,包括3个长篇、4个中篇,但总体质量平平,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重复,是作家建构文学世界、表达意义的基本方式。借助重复,李佩甫建构了他开满了"恶"之花的"豫中平原"文学世界;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及其变异,李佩甫在他的小说中表达出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甚至互相矛盾的多重主题意义。对李佩甫小说中的重复的解读,可以让我们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文学中的重复现象,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运用重复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12.
重复是《一双蓝眼睛》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在词汇、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方面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首先,对与死亡相关的词汇的重复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与悲剧性主题。其次,对人物语言的重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和语言习惯。第三,对叙述语言的重复强调突出了小说中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讲义中把《西游记》归为“神魔小说”,并名列这一章的首篇,可见《西游记》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被列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作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说都写到了笑,最多的有近二十处。如此悲惨的社会。苦难的人生,鲁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经常写到笑呢?换句话说,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要笑呢?笑什么呢?有什么可笑的呢?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笑大多是麻木的笑、愚昧的笑、无聊的笑,或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带泪的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重复”是《边城》在叙述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事件场景、人物描写和意象等方面的重复。这些不同方式的重复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独巨匠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莉 《现代语文》2007,(5):29-30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香玉》,入选了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小说欣赏》。这篇小说作品选得很好,它不同于以往的在人物、主旨等方面一般都有共识的小说篇目。《香玉》这篇小说,在人物、主旨方面留给教师和学生可以思考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20.
陈景韩主编的《新新小说》以“新新不已”为追求目标,不赞成梁启超的改良立宪模式。而要利用小说的社会作用建立一种“侠主义”。“侠主义”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为设立一种无视当时政府的权力系统,第二层次是介绍外国的革命精神、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第三个层次是传统的“劫富济贫”。1909年lO月,陈景韩与包天笑共同主编的《小说时报》创刊号的首篇是陈景韩的《催醒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这篇小说表明了陈景韩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狂人世家”是有一个发展谱系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早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了,陈景韩的作品可以为证。从《新新小说》到《小说时报》,陈景韩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