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在《孟子·公孙丑》章中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译文中间补充上"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使得原本语意上为转折关系的语句变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论证关系,因此致误。  相似文献   

2.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3.
先说基本设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易子而教",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应该是看到了这么一种教育现实,或者是听到孟子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经问过孟子一个问题:作为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孟子的回答是:"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  相似文献   

5.
<正>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每天在道旁拦路,向行人提问:"有一种动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下午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不知道答案的人都被它吃掉了。后来,聪明的阿狄浦斯回答:"这个动物就是人。"斯芬克斯化成了石像。这个故事隐含着深刻的哲学命题:怎样认识人自己?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孟子明确提出"反经行权",而且理论更加系统化,对"经""权"提出了度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孟子"经""权"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孟子的"反经行权"思想,并归纳总结了其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度。最后,分析了孟子"反经行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历来争论颇多的论题。而争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此气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除孟子之外的先秦诸家所说之"气",仍然是属于物质性的。而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历来有很多学者分别认为其是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通过分析《孟子》的文本,再结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不能仅从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来认识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果从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角度来理解,似乎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正>学者问:今天读《孟子》,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句,未得其旨。师傅能否开示一下?师答曰:欲明其义,须通观上下文。学者曰:《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师者曰: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学者曰: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  相似文献   

11.
郭铭辉 《师道》2013,(5):29-30
我在完成了读懂课文、掌握必须的文言知识两个教学环节后,第二节,即以仿写为重头戏,以收获思想教育、文言知识复习和运用的成果,过程如下。一、精析课文、作好铺垫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孟子的劝说艺术。第一步是巧妙设喻,引君入瓮。孟子听完第一段梁惠王的话后,心中已明白梁惠王心病的要害之处,但他机智地避开正题,巧妙地以战设喻,巧在哪里呢?一是"王好",二是下文的许多不正常之举也正是"好战"造成的,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孟子还巧在,  相似文献   

12.
孟子对"人性论"的观点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孟子》全书谈论人性的篇章很多,但唯有《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正面发表了孟子对于"性"的看法,因此此章成为了研究孟子"人性论"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前人注解的分歧,使今日理解"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内容以及孟子所蕴含的关于人性论的看法加大了难度。本文将首先从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此章的注解入手,梳理他们看法的分歧,然后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解此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联系《孟子》之前相关的篇章看孟子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3.
<正>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孔子(孟子)。孔子周游列国,可在君王的心里,他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庙堂之高,谁肯认真聆听他的声音呢?问政不过装装门面。在国君、臣民、理想之间,孔子进谏、入世、出仕,恪守礼制,在乱世中建立着自己的"理想国"。孟子的生平和孔子的很相似。谈心  相似文献   

14.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故可以说孝道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孝道,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对孝的重要性、孝的基本范畴及孝的培养均作了系统的阐述,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如何在教好自己的课之余,再做一些"兼济天下"的事呢?这里我所说的"兼济",就是如何凭借自己现有的条件去做一些慈善活动。前年,我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17.
孟子"距杨墨"的异端批判意识有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孟子强调切入事件之前要"知其罪",投身事件之中要"距其非",结束事件之后要"恕其过";另一方面,"杨墨"是个变项,所有背离孔子之道的异端思想均可填入其中,孟子由此把距杨墨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孔子成《春秋》联系起来,确立起"距杨墨"在儒家思想史上的权威地位。基于这一异端批判意识具有包容性与独断性的矛盾两重性,我们需要崇尚真理、拒斥谬误,对此予以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随着高考方向的变革而不断地呼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已然成为莘莘学子"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高考竞争力",恨不得将语文的所有考点全部收入嚢中,故有人称语文为霸王学科,其地位非比寻常。试问得语文者真能"得"天下乎?莫非分数已能与天下画等号了吗?几千年前,孟子先哲便以人为本,提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  相似文献   

19.
《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可谓妇孺皆知。这种"性善论"的观点,正是源于孟子。孟子认为,所有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譬如有小孩子落到井中,不管是谁看到了都会生出同情,想要帮上一把。人生而善良,正  相似文献   

20.
从何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这一角度出发,以历代研究者所作出的含义界定为依据和基础,通过对《孟子》一书的梳理,分别对为君、为民的具体内涵进行探究,以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劳心者"与"劳力者",从而更加贴切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