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玉帝形象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亦表明自己的人才观。其中孙悟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呼唤英雄、企盼人才的鲜明人才意识;猪八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知人善用,以使人尽其才的思想;而沙僧的形象则折射出作者对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和肯定。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比较全面地表现了吴承恩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是积极的,进步的,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阳 《语文新圃》2009,(10):23-24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太白金星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照此换算,书中描写唐僧地上取经走过的十四年,仅仅相当于天上十四天。我忽然发现,就在这短短半多月的时间里,与地上版《西游记》平行上演着的,还有一部猥琐的天上版《西游记》呢。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先后经历央版、程版、张版的电视剧改编,三版改编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和审美特点.分析三版《西游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在忠实原著和把握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体现时代应有的题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而当我们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对民主的改变热潮也持续升温。自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改编以来,各种改变形式相继搬上荧幕。而由张纪中执导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及诸多版本的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本文在热潮退却之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旧两部电视剧《西游记》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西游记》再改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取经诗话》不仅为《西游记》提供了故事的初貌和人物的原型,而且还为《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宋元以来杭州的半官话吴语方言,特别是最具特征性的地方性的“儿尾”方言,证实了《西游记》与杭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西游记》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作品中的神魔世界是世俗社会的幻化.故事情节是现实世态的巧妙组合,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世俗性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11.
颜晓星 《文教资料》2010,(25):14-16
本文主要从人性、兽性、魔性、佛性角度分析《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指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四性"有机结合,在一定情理、环境中展示各自的对立性、复杂性、流动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贴进生活。  相似文献   

12.
黄肃秋先生校点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3.
故事得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说起。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师徒四人哼着流行歌曲,乘着如来佛祖赐给他们的“灵山牌”飞船凯旋而归。功德圆满,三个徒弟个个心急如焚,抢着向师傅请假回家,本性善良的唐僧自然给他们放了长假。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文坛引发争论的“互文性”理论,因有网络文学的出现而变得十分普遍,其写作手法与文本内容对传统“纸张文学”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与颠覆。本文试图就“互文性”这一理论对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进行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对电影《大话西游》的明显模仿与对经典作品《西游记》的戏仿和颠覆,都鲜明显示出“互文”理论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而这一应用,也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6.
夏亚:蓝港在线自主研发的大型写实派即时战斗网游巨作《西游记》.使玩家在游戏中回味古典名著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游戏在设计上贴近《西游记》名著,九九八十一难、再现经典场景.七十二变、六大门派.斩妖除魔等众多特色都被一一植入,玩家将真切的感受到一款最为纯正的“西游”网游大作。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海洋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是海洋之子,写其保唐僧西游取经的同时,频频东顾大海,寻求观音、龙王的救助,回花果山休忠,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西游是其心灵的磨难与历练,东顾是其本性的自由和回归,海洋是他自由无拘、祥瑞和谐的精神港湾和家园,西游与东顾揭示了他精神矛盾的对立统一。《西游记》的海洋情结与秦汉方士、传统佛教、道教对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幻想神往的思维定势有关;是明代海路交通的发达及远洋能力强大的体现,是明人云帆高张、乘风破浪、意气昂扬的时代精神与宏伟气度的反映;与作生长在靠海的地方,热爱海洋有关;与观音和龙王化区域的东移至海洋有关。《西游记》的海洋情结对明代《东游记》等其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西游记》取经人物形象的塑造、奇幻的构思与其他精怪形象的生成,都可看出《夷坚志》的痕迹,甚至细节处也有沿袭现象。《夷坚志》对《西游记》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依据佛学唯识学,《西游记》阐述了奥妙的人物形象:唐僧代表阿赖耶识,沙僧代表末那识,悟空代表意识,八戒代表眼耳鼻舌身五识,合和四相,才组成一个具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四位一体的完整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