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本文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2.
何治国 《大观周刊》2012,(10):25-25,41
中国园林以“君子比德,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中;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营造思想的主题却发生变化,主要追求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当人沉静默察自然山水并沉浸于人景,就获得了超越尘世的心灵解脱和精神愉悦即“畅神”说。  相似文献   

3.
徐海蛟 《兰台世界》2013,(10):28-29
儒家“比德观”是中国古代比德观的代表,儒家把天下万物都看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物体,将其作为道德导向的参照物.对讲究居住环境和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来说,设计者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古代环境设计中产生出典型的“儒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杰出代表,他的"远游观"和"山水比德"审美观,对中国旅游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强调了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启迪与影响了后代人的旅游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动态集装箱     
英国研讨电子出版未来 欧洲网络出版公司(Xlibrise Eu-rope)经理比德罗·胡尔塔(Pedro Huerta)在最近于伦敦召开的2000年电子出版大会上指出:“从现在起10年内,图书将只有数字化。你信不信,没有关系,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他预计,从全球水平来看,“到2005年,便携式电脑阅读设备将会给读者带来比纸张更好的体验。到2010年,这种设备将得以普及和免费。”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3)
报面“眉目”纸上“山水”——报纸标题艺术之我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是宋人王观一首《卜算子》中的首句。我常常疑惑,它是在写山水呢,还是绘眉目。山水和眉目如此“神似”!平旷的土地上,只要偶然显露一处好山水,所有的单调...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山水田园诗派的学术著作。它的问世,是对于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深化和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书清晰地勾勒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总体面貌,深入论证了这一诗派作为历史存在的依据。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  相似文献   

8.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道·琼斯公司之“道”道·琼斯公司总裁康比德专访□本刊记者南子[编者按]商业新闻信息领域,被专家认为是打开国门后,新闻遭遇国际竞争的第一个战场。但商业新闻信息领域的国际巨头们的情况,我们知之不多。近几年,我国经济报刊的数目“疯长”,但它们鼓吹企业要规模...  相似文献   

10.
刘燕宁 《新闻界》2003,(4):60-60,64
“享受新闻”这个理念,近些年来愈是明白地在受众中凸现出来。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览“网吧”,除了接受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最新信息,得到开拓视野、明了“世情”、受到激励、鼓舞、鞭策等功能联动效应外,莫不期盼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读赏《人民日报》2003年6月15日国内要闻版范伟国的通讯———《一条大河波浪宽》(以下称《波浪》),就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寄情于山水,以山水为载体,抒发人性情感,是中华文学创作媲美欧美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唐代,没有专业作家,也没有“脱产”诗人,而数以万计的不朽诗作,悉数都是数以百…  相似文献   

11.
山之水之文化--读《山文化》、《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游乐山水的传统和隐居山林的理想,山山水水里,积淀和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精神。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山水里隐含着大仁、大智、真性情。因此,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也就超出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进入了一个文化审美的高远境界。在山水中把握文化精神、梳理文化传统,是一件我们早就该做的事情了。郑国铨先生所著的《山文化》、《水文化》两书,终于完成了这项于古于今都意义重大的工作。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要人们不仅看重典籍记载的文明,同时也是要在山山水水中感受一种具体的、鲜活…  相似文献   

12.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共三册)吴企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花鸟卷》25.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人物卷》23.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山水卷》24.00元该丛书按画科分“山水”“、人物”、“花鸟”三卷。每卷先作综合论述,介绍相关画  相似文献   

15.
著名“左联”老作家林焕平教授呕心沥血,又结新果,其最新诗集《山水文化颂桂林》及其文集第三卷分别于1995年10月和1996年元月由漓江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东突厥斯坦”(简称“东突”),这一名词出现于19世纪末期。“斯坦”原为“地方”“区域”之意,但“东突厥斯坦”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某些老牌殖民主义者为肢解中国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17.
王舒羽 《博物馆研究》2009,(4):89-90,67
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挈、王原祁、吴历、恽寿平被誉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吴历皆以擅山而水驰名画坛,唯有恽寿平除山水外,亦擅画花卉,并继承发扬了“没骨法”,开创了“常州派”。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称赞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为“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既非指正始诗风,也未必拔高到“正风正雅”的高度,而重在称赏东方虬超拔于俗流的创作旨趣与审美特征。参之陈氏的《修竹诗》,它当是继承托物比德的言志传统,表明君子有自修之德而志在侍奉有道明君的出处理想,具体地展现了陈子昂所力倡的“汉魏风骨”“兴寄”的内涵。此外,序中以西晋张华、何劭的诗歌作比,当也是立足于二人在继承时代主题的同时又从时代诗风中超脱出来。《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复古诗学的理论宣言,但它所昭示的是一种理想的复古诗风,陈子昂、东方虬托物兴寄的作品杂有齐梁余调,未达其真谛,陈氏真正的复古成就尚有待于《感遇三十八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2004,(3):72-72
大凡读书人的骨子里总是蕴藏着一种“山水”情结,“读书+旅游”往往被大都市人公认为一种现代的休闲模式和生存状态。近日,上海书城紧紧抓住了读书人的心理,把读书和旅游两者结合起来,整合地方出版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率先推出了“读浙版精品,游天堂山水”的营销活动,读者凡在3月1日——3月31日购买浙江版精品图书满28元,除参与者人人有奖外,还将有机会获“三口之家千岛湖、杭州豪华三日游”活动。  相似文献   

20.
儒家"比德观"是中国古代比德观的代表,儒家把天下万物都看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物体,将其作为道德导向的参照物。对讲究居住环境和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来说,设计者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古代环境设计中产生出典型的"儒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