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艺术本质论上,他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在艺术功能论上,认为文艺应该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在艺术源泉论上,认为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再现”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展现的意思。艺术再现就是说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可以重新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客观的存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少数极端者除外)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艺术的这一再现性质。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文艺理论甚至把艺术的再现性质看作是艺术的本质。不过那时用的不是“再现”这个词,而是说“摹仿”。例如柏拉图就把文艺的本质确定为摹仿,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但摹仿在柏拉日那里被解释成象镜子一样地反照。他说,艺术家就象“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非常轻易地就创造出世间的一切。因此,艺术只是摹仿了现实的“外形”,根本不能反映现实物的本质即“理式”本身,“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这样,柏拉图的摹仿论就成为他否定文艺的认识价值,贬低文艺活动的口实。~(1) 亚里土多德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摹仿论。他认为,摹仿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镜子似的反照,镜子式的反照是照抄和复制现实的外形,而“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诗所描述的事~有普遍性”,诗不仅摹仿事物的外形,还能够深入地摹仿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5.
一、西方素描观念的嬗变1.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古典主义绘画是在欧洲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古希腊时期“艺术摹仿自然”的理念,通过摹仿自然去创造“现实中可能有的”和“应该有的形象”。艺术摹仿论的创始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本能,这是因为人的天生就有摹仿的本能,其二是人在摹仿中能体验快乐感。但艺术不仅摹仿了自然事物的形象,而且艺术作品还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它摹仿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照事…  相似文献   

6.
“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的思想家。在艺术本质上,他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在艺术功能论上,认为文艺应该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在艺术源泉论上,认为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是在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文艺思潮进行激烈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继续深入批判种种修正主义文艺观点,肃清流毒。林彪宣扬的“灵感论”就是其中之一。林彪鼓吹创作来源于所谓“灵感”,据说这种“灵感”“如同电光石火”一般,“稍纵即逝”,必须“抓住不放”。对文艺创作的过程,他提出了一个公式:“使这些‘零件’逐渐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有一位青年很喜欢写诗,但他总写不出好诗来。他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走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这时,诗人正在一边走路,一边构思一首诗。青年赶上前去,同马雅可夫斯基搭话:“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是吗?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  相似文献   

10.
灵感与懒汉有一位青年写不出好诗,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偶然遇到马雅可夫斯基,这时诗人正一边走路,一边构思着一首诗。他便问道:“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因为灵感是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晚望诗是指文人傍晚观望自然景物有感而发的诗作,内容以伤秋、咏怀、自叹、山水为主。晚望诗与山水画的构造和艺术美感具有相似性,并表现为"无我之境"的自然美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美。晚望诗体现唐代文人自然观趋向成熟,并表现为客观自然物化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昆体诗在宋初颇有影响。但在宋诗研究领域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研究者持贬抑的态度。本文从诗歌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认为,西昆诗既有扬弃,又有发展,是对唐代以来近体诗的总结与再实践,为宋代诗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其对后来诗人的影响,是宋初其他各派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代是个用诗的时代。赋诗、引诗和教诗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三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运用方式。以断章取义为方法,以政治功利为最终归依的春秋用诗实践,为孔子诗说奠定了深沃的理论与历史土壤。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现代诗人瑞特克“在一个黑暗的时候”一诗进行初步的艺术剖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寻找自我,探索性灵的苦难历程。瑞特克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精神崩溃,这首诗所讲述的是诗人在绝望和孤独中坠入心灵的黑暗,人格发生裂变;为寻找真正的自我,在黑暗中的灵魂与追求光明的灵魂搏斗,诗人终于从疯狂的边缘恢复到理智状态,灵魂进入自身,人格由分裂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学者和通行的文学史及其他文献典籍对张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清代一流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7.
异体诗漫谈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异体诗是一枝夺目的奇葩。它有别于其它四言、五言、七言诗的所谓“正体”诗,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容,赢得人们的青睐与赞誉,尤其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思想家、改革家、诗人黄遵宪五次到香港,写下了不少感怀香 港的诗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饱醮浓墨如此深情地抒发对香港感受的诗人。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以 "杜鹃啼血"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以"精卫填海"的强国决心,非常值得今人欣赏。  相似文献   

19.
《松游小唱》:与岷江历史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这一对话中得到鲜活的展示,<松游小唱>也因此而获得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在新的现实语境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与丰富.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将进酒》流传甚广,其中“五花马”一词的注释一直是两说并存,对其正确的解释将有助于今后的阅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