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哲 《钓鱼》2005,(7):31-31
悬坠钓在速钓鲫鱼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和条件。自上世纪80年代悬坠钓的兴起,对传统钓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悬坠钓的影响下,传统钓借助悬坠钓合理科学的用饵和钓组的优势,把更科学的内涵融进到传统钓中,七星漂双钩钓法、星漂沉底钓法、包食钓法,这些都是悬坠与传统结合的产物,现代传统钓。当然,我们在肯定悬坠钓对传统钓影响的同时,也看到悬坠钓在不断地吸取着传统钓的优势,如打窝诱鱼的运用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秦犁 《钓鱼》2014,(16):12-14
中下层生活的草鱼、鳊鱼包括鲂鱼食性相近,怎么钓有三种方法:1.静水搓藻类饵或纯香饵钓底,钓离底;2.缓流搓饵或挂嫩草、卷拢的菜叶,漂钩钓浮,钓半水;3.走水,下钩躺底挂虫饵,上钩轻触底搓麦香型商品饵,诱钓兼顾。在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受潮汐影响,通江河道水流时缓时急,悬坠钓组饵化了被水流带走,形不成窝,于是有“二八钓”。  相似文献   

3.
马建华 《钓鱼》2005,(24):28-29
悬坠钓的战术 1悬坠钓的诱鱼 悬坠钓的诱鱼就是钓手采用对鱼的味觉、视觉有强烈诱惑力的饵料,通过钓手的技术动作对钓点附近的鱼进行反复刺激,使其被诱集到钓点并产生强烈的索饵欲望的行为。为达成诱鱼的目的,首先要求诱鱼的饵料必须是鱼非常喜欢吃的饵料,饵料的味道可以比钓饵的味道更重一些,以便于尽快将就近的鱼诱集到窝内。  相似文献   

4.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7,(2X):14-15
手竿传统钓之标讯:判读标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垂钓者对提竿时机的把握与鱼获量。无论采用“传统钓法”或是“悬坠钓法”,人们都无从观察到水下鱼儿摄食的状况。鱼儿在水底的嗅、拱、碰、撞饵食至吞食钩饵都是通过钓线传导到浮标上的。而这些颤动、抖动、移动、上浮或下沉等讯息,正是垂钓者辨标识鱼,及时扬竿的关键。那么,在诸多信号中,哪些是我们扬竿中鱼的有效讯号呢?下面我们将传统钓法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有效标讯介绍给初学钓鱼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搓拉结合     
《钓鱼》2010,(23):17-17
手竿钓对象鱼主流技术。搓,搓饵:拉,拉饵。主要形式为先搓后拉,先搓松散太饵离底或沉底抖散,作用是诱鱼。窝做成后搓小饵钓底,当出现钩到底就有口并伴有离底接口鱼讯时,搓饵显得慢了,此时改拉饵,快速抛钩。可是钓了一段时间后鱼口少了,于是改回搓饵,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11,(12):25-13
搓饵钓底,16秒钓一尾鱼已近极限。打浮、拉饵钓离底,线组行程短,两钩到位早,6~7秒钟上一尾鱼。于是以诱鱼为前提把鱼装到"管子"里,鱼多了,诱到位了就改搓为拉。可是钓着钓着鱼散了,口乱了少了,就再开始搓饵,以守代攻。不过二度诱鱼很难如愿,钓位不同,  相似文献   

7.
台钓不论是搓饵钓底,还是拉饵钓底,尤其是拉饵钓浮,都离不开拉丝粉。拉丝粉就是俗称的面筋,是将小麦面粉,经过揉洗,去掉淀粉,剩下小麦蛋白,经过进一步加工,就成为我们钓鱼所用的拉丝粉。拉丝粉黏性极强,在我们掺对饵料时,拉丝粉起着黏和作用,钓饵里掺对上拉丝粉,抛竿时饵料不散,入水后饵料开始雾化散落,最后拉丝粉和少数饵料残留在钩上,在水的作用下,漂漂荡荡,既能诱鱼,又便于鱼儿吸食入口。  相似文献   

8.
拉小米     
张炎冰 《钓鱼》2013,(10):23-23
拉饵的出现是因为钓快鱼,减少手上饵时间,可是它有个缺点——鲫鱼往上跑。本来不管大鲫、小鲫都是沉底咬钩,但钓着钓着小鲫离底了,之后离底越来越高成了钓一标深。拉小米是由拉饵得到启示,由河南钓手在实践中创造,专用于底钓鲫鱼的一项技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共进行了七届,至1999年的前五届比赛都是搓饵钓底,最高时速137尾。2000年,  相似文献   

9.
国建 《钓鱼》2010,(2):58-58
在底钓时经常会遇到盗饵的杂鱼,如何才能够有效地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海钓时钓手在底钓时,经常会发生盗饵的现象,饵尚未触底,便已经被杂鱼咬得支离破碎。因此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采用冷冻饵的方式来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够保持良好的诱鱼性。每次在外出海钓之前的晚上,我会将钓组挂上饵,随后整个都放入盛有水的塑料杯中,将它们冷冻起来。  相似文献   

10.
郑巍 《钓鱼》2011,(4):24-25
悬坠钓组的子线长短是由钓法和鱼的泳层决定的。例如搓饵钓底,18~25厘米;搓饵钓行程,30~50厘米;拉饵打浮、钓一标深,6~12厘米。同样钓底,钓跑铅就比搓饵钓底短。  相似文献   

11.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2):12-13
提竿技术:是指在垂钓的过程中,鱼儿被诱进窝内,在吞食钩饵的情况下,垂钓者通过抬臂扬竿,将鱼儿钩住钩牢。大家都知道,悬坠钓组素以高灵敏度见长,其丰富的漂讯语言,以及刁猾鱼儿对钩饵的瞬间吞吐现象,无疑是对垂钓者提竿技术的考验。所以熟练地掌握提竿技巧,将会给你的垂钓活动增添无限的乐趣。当然,采用何种提竿方式,除了个人习惯外,你还得根据所垂钓的鱼种大小,使用的钓具及钓取的方式来确定。下面我们为初学者介绍几种不同的提竿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台钓变脸     
管察 《钓鱼》2013,(7):6-7
坠钩沉底是为了钓底层鱼。坠悬起来后,钩的情况变了,既有两钩卧底,一拖一触,又有下钩触底、上钧离底,两钩离底。与底坠相比,悬坠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而后两种情况是底坠没有的。由此引出的钓离底、钓定层、钓行程、钓一标深等等都是钓手根据鱼情作出的适应性变化:然而以鱼获为追求的野钓、休闲钓即使采用悬坠钓组,也是你中有我,灵活着该怎么钓就怎么钓。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垂钓中,常常可以见到窝子中有鱼星,但不见鱼儿咬钩的现象,不论是休闲钓或是竞技钓均有发生。窝子里食很多且味道也不错,但鱼儿就是不咬钩或很少咬钩。尽管钓鱼人千方百计地调换饵料,增添诱鱼剂或不断地改进钓组、用漂、用钩,均不奏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与有经验的老前辈交谈请教和多年垂钓摸索得出以下结论:其  相似文献   

14.
饵区     
张炎冰 《钓鱼》2012,(16):27-27
饵区即出于招鱼需要而设置的窝。传统钓鱼多打沉底窝,走水用翻底吊桶,诱饵集中,饵区小:静水或缓流用手抛,投准有误差,饵区大。这些窝都是平面的,适合钓底,扩大一点也就是将离底的鱼往下引。  相似文献   

15.
李益  昕东 《垂钓》2010,(8):40-41
说到蘸饵,让人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摇三摇”,它与悬坠钓用饵的雾化饵几乎相当。悬坠钓依靠雾化诱鱼,蘸饵也使传统钓法具备了雾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吴芜 《钓鱼》2014,(11):16-18
"台钓"很简简单,记住"调4钓2,搓饵钓底"就行了。拉饵出现后饵轻了,原原来搓一颗饵压标标尖1~3目,两颗饵压2~6目,调4钓2保证两钩触底。拉饵的不同是拉大饵下钩轻触底,上钩离底,拉小饵两钩均离底。钓快鱼用拉饵是因为鱼离底了,但拉饵有个缺点—鱼口乱,标相多变,在搓饵下挫1/2目、1目就能中鱼的信号在拉饵就显得夸张了。拉饵口多,但中鱼率低,不足30%。对此钓手想了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于是有了打频率。  相似文献   

17.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6,(9):15-15
钓草鱼的三种调钓方法:1.挂双饵调标:挂双饵调标的目的就是要让双饵悬停于半水,那么,如何做到准确地使饵钩悬停于鱼儿活动的泳层呢?其实,这种调标法是再简单不过了。首先,在双钩上装挂施钓时所用的大小相近的饵料,然后将鱼标往铅坠方向移动(使饵离底),通过修减配重的铅皮,来实现钩、饵、坠悬离水底的目的。当然,浮钓草鱼时,对于这种双饵调标法,其精准度不必要求过高,浮力调大一些也无妨。2.无钩调四、五目钓二、三目:是底钓草鱼时采取的一种调钓方法。它能使饵钩很自然地落于底部,以诱骗大草鱼放心、大胆地吞食钓饵。这种调钓方法既能使钓组…  相似文献   

18.
移动悬钩,即在传统钓法的基础上,在主线坠的上方穿两粒太空豆,然后用细于主线的单丝尼龙线,一端拴钩,另一端拴紧在主线太空豆的上方,但用力可以捋动,脑线长7~8厘米,再在主线上穿上漂座。太空豆是防止钓到较大鱼时悬钩下滑。 使用移动悬钩有以下几点好处:①一般情况下将移动悬钩移到坠上5厘米处,配合底钩钓底。②根据鱼情变化,需要钓浮时,不用更换浮漂或调整铅坠,只需将太空豆和悬钩一起向上推到适当位置即可。③由于钓浮时坠和底钩落底,可避免风吹浮漂而钩饵离窝。④在水的底层和中层或上层都有鱼时,可底浮钓兼顾。 在垂…  相似文献   

19.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使长竿挂小坠会甩不到钓点。为了排除这个弊端,聪明的钓友在坠上捏上一团饵,让它在水中很快化开,这样既可甩出又可诱鱼岂不两全齐美!所以钓友们钓鲫都喜欢用长竿长线配小漂小坠钓(鱼的活动规律是中大边小,长竿长线钓大胜于短竿),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坠重太轻会使漂不灵!因为坠太小了,漂虽动但你可能会钓不上鱼。假如你用的钓线高级,既细小又柔软.问题还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