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复活,是需要声情并茂的浇灌,才能让平面的字符化为真切的可知、可感、可触,有血有肉、有灵有性的世界。朗读,无疑是学生走向内在的深层的交流互融并吸取生命汁液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感情朗读,这已经成为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朗读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付珍岩 《山东教育》2011,(28):33-34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教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达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贯穿始终,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以"读"为核心日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被部分教师当作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人文"、"情意"等因素在阅读课上被盲目地复制,"有感情地朗读"开始充斥着课堂并逐步泛滥开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实验稿课标有较多的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改十年的反思,是对以往模糊认识的厘清,是对一些错误做法的矫正。拿有感情朗读来说,新课标主要是一增一改,增的是: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  相似文献   

8.
对于朗读,新课标各个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何为“有感情”?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惠平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48-48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现艺术。它通过语音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把诉诸视觉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演绎出来。在语文课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则常常是评价学生朗读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周慧 《课外阅读》2011,(3):78-78
从孔子到陶行知先生,“以读为本”的方法代代相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读出一段文字,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情动之处,有表情和动作的加入,这是我们小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教...  相似文献   

12.
感情朗读,也就是让学生领受情感美,它可以把学生带人一种美的境界。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感晴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认为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条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老师们都非常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并没有多少效果,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小和尚念经"式朗读,莫说是有感情,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文字理解得浅,对文字所隐藏的内涵挖掘得少.下面是于永正老师的一则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4.
付珍岩 《山东教育》2011,(10):33-34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教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达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贯穿始终,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  相似文献   

15.
如《雪娃娃》的第一句话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音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学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  相似文献   

16.
朗读存在着外显形式与内隐机制,要辨析朗读中“声”与“音”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与关系.“有感情地朗读”有追求朗读情感化、情绪化的倾向,不能体现感知、情感、想象与思维等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规律,应用“用心朗读”取代“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指导中不能把态度当作情感产生的条件,而要通过艺术形象将态度化为情绪、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段表述,不但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明确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确理解,让学生有感而发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前提。"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错读一个字,不漏读一个字,不多读一个字,  相似文献   

19.
一、传授感情朗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感情朗读,可从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它给我们指出了正确朗读的两个要素。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语调、语速上都指导得不错,但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效果却不地得好呢?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对“停顿”这一技巧的指导.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语速的适当、停顿的合理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20.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