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例一理     
举一个例子:《月光曲》(小语第七册)一文中的“幽”字分别出现在第2、8自然段中。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幽”字的不同意思呢?有两种教学目的,产生两种教学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种目的: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出示解释,学生抄。效果:学生知道第2段中的“幽”字是“形容地方僻静、光线暗。”第8段中的“幽”字是“使人感觉沉静、安闲。”但不一定能懂得同是一个“幽”字为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3.
《语文报》高中版总第154期第7版发表了孔繁杰先生《“幽你一默”应当休矣》一文,该文对“幽你一默”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幽默”一词是由英语通过音译的手段翻译过来的,在英语中作名词时作humour,作形容词时作hu-mourous。因此“幽默”的“幽”和“默”均不  相似文献   

4.
文学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以叫创作.因袭模仿,拾人牙慧,缺乏独创精神,所以不足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动写静,更见其静;王安石似乎不大懂得这种深一层的写法,曾对黄庭坚说,古诗“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好.他自己写了一首《钟山即事》的绝句:“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中选了这首诗,选注者在诗后的说明中说:“诗的最后一句,套用一句前人诗句,只略加改动,却把诗意推进一层…….  相似文献   

5.
淡到浓时     
李琦 《新读写》2011,(9):58-58
有一种“淡”,是对世事的淡定,却是最幽的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人们按个人的习惯和爱好,给一些事物以拟人化的称呼。当这种称呼一旦社会化时,它便成了某一事物的别称。如:兰花称“幽客”: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兰为幽客。”铜钱称“孔方兄”:鲁褒《钱神论》:“亲如兄弟,字日孔方。”黄庭  相似文献   

7.
说“淡”     
李琦 《文学教育(上)》2011,(13):154-155
有一种“淡”,是对世事的淡定,却是最幽的心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似文献   

8.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方正》第18条,陆机怒骂卢志“鬼子敢尔”,此事先见于《郭子》,但《郭子》的记载并无“鬼子敢尔”一语。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卢充幽婚”传闻释“鬼子”一词的来历,然而从“幽婚”到“鬼子”一语,其中的褒贬明显不同。“鬼子”一词带有强烈的贬义,与“幽婚”传闻对卢氏家族态度迥异,说明“幽婚”传闻不足以释“鬼子”一词之来历。与道教的关联使卢氏家族与鬼神之说产生联系,卢循的失败又使卢氏在南朝地位下降,影响了《世说新语》对卢志的书写。在众多传闻中,《世说新语》作者选择了“鬼子”一语,说明创作者通过细节表明感情态度的特点。此外,不同时期文献对“幽婚”传闻的不同态度,正反映出家族地位的变化对家族先人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分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天地之志。”这是著名的“舍得酒”在电视中的一段广告词。有人说,“舍”是一门哲学,“得”是一种本事。没有能力的人得不来,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如何进行正确的取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时却很难。  相似文献   

11.
<正> “环境幽雅”不能写成“环境优雅”《太原日报》八四年十二月八日第四版《友谊舞,洁白的羽毛寄深情》一文有“舞蹈优雅、轻松、抒情,参加人数不限”语。这里将“幽雅”写成了“优雅”是错误的。“幽”:深远僻静。如杜甫《有客》诗句“幽栖地僻经过少。”“幽雅”是僻静雅致。而“优”同“劣”相对,是优良、美好的意思。人们可能感到幽雅的环境很美好,所以将“幽”写成了“优”,这是不了解“幽”的本意而主观臆断造成的。“力挽狂澜”不能写成“力挽狂浪”“澜”指大波浪。如波澜壮阔;推波助澜。李贺《巫山高》诗句“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这里都不能写作“浪”,否则,很难表达狂澜喧天的景象。“浪”,指一般的波浪。如:  相似文献   

12.
正像现代人在BBS上发帖子一样, 古人把“题壁”当做传播作品的一种形式。“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  相似文献   

13.
日本川幽博士推荐的有助于身高增长的五大营养品是: 1、牛奶 一种“全营养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等,对增高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点金成铁     
王籍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改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笑曰:“此点金成铁也。”黄庭坚笑得有理。王安石智者一失,丢失了原诗的神韵,也破坏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纯属弄巧成拙之举也。  相似文献   

16.
欲论“黑色幽默”,当从“幽默”说起。林语堂何以要用幽默二字来音译Humour,而不勉强甩“朽木”、“蛤蟆”、“黑幕”、“胡摹”之类凑合,只求其译音近似而己呢?他自有他的道理:“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犹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它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确乎不同程度地显示在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作家创作中。幽默已含幽隐之义,冠以“黑色”(Black),表明这种文学现象一再暗示人类的笑声至少有一种发自不  相似文献   

17.
说“幽默”     
生活需要幽默,于是几乎每种报刊都给幽默留有一席之地。或叫“小幽默”,或叫“讽刺与幽默”,或叫“哈哈笑”什么的,都无不可。可能是有的编辑觉得单用“幽默”作为专栏标题还不够幽默,于是便产生了花样翻新的“幽一默”、“幽它一默”之类的幽默新家族。如《大众日  相似文献   

18.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人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于“中”,人情于“里”完美结合呢?  相似文献   

19.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20.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拥抱它。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做为一名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