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阅读与鉴赏》2006,(7):12-13
本文如同有关青春的一部宝典,独辟蹊径,用26个字母将关于青春的思绪片羽整理一遍.几乎囊括了青春的所有内涵。“理想”和“梦想”是青春的灵魂,“激情”和“朝气”是青春的标记,“进取”是清晨的旋律,“思想”和“智慧”是青春的火花.“运动”和“力量”是青春的血脉,“友谊”是青春的桥梁,“优美”是青春的潇洒,“快乐”是青春的永远,“洗礼”和“压力”是青春的试金石,“遗憾”和“错误”是青春的缺憾.“时尚”是青春的代表.“独立”是青春的擢升,“抉择”是青春的勇气,“等待”是青春的沉静.“谦逊”是青春的成熟,“专心”是青春的珍重,“双赢”是青春的豁扶“消浙”善音是的擎钟,  相似文献   

2.
程华 《上海教育》2006,(7A):45-46
多少年来,校长是“领导”是“官”,教师是“下级”是“兵”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是时代变了,校长和教师的关系也悄然改变。有人说,校长是“学术权威”,教师是“课程理念执行者”;有人说,校长是“服务的提供者”,教师是“享受服务的人”;也有人说,校长和教师是一对“天敌”;还有人说,校长和教师是天生的“战友”。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全国的12位优秀校长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律和教育道德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的基础。“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的结合,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是“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辨证关系的内在要求,是由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立德”与“立法”相结合,加强“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提出“工业立市”战略是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和条件的选择。“工业立市”一要规模,二靠竞争力,关键则在于产业集群化的支撑,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工业立市”要通过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引导,发挥自身“科教”和“创新”优势,扶持和打造集群“龙头企业”和“王牌产品”,构建“工业立市”的组织架构和实力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一些教学观念的变革,有些教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越来越说不清楚。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在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谓“双主说”。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在逻辑学中“主体”和“客体”是一对范畴,“主导”和“服从”是一对范畴。“主体”和“主导”不是一对范畴,不应该拉到一起。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响亮的关键词。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生成,则是指事物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生成”,可谓“针尖对麦芒”。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笔者曾看过两则案例,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8.
“言”与“行”,是孔子对人们立身处世中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和主张。关于言,他认为,要“慎于言”,“言必有中”,“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足言语得当的前提,说话要讲究文采,反对花言巧语。关于行,他主张“敏于行”,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行的目的是推行和实践他所提出的观念、原则和道德伦理规范。“言”与“行”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但更强调和重视“行”,表现了他实践第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腐败是“三个代表”的大敌,而“三个代表”是腐败的克星。“教育是 基础”,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健全完善的制度是腐败难以逾越的 障碍。必须高扬“三个代表”的主旋律,加强教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加 强监督,防止消极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减负”行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是一种教育合力的社会诉求,是学生学习体验的更新,也必将带来教育生命力的解放。“减负”途中,目的的追问和前提的确立是起点,“度”的把握和“减”与“加”的统一是关键,教育合力的形成和教育良性循环的营建是出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慎独”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慎独”能力是自觉意志的表现,是在强烈的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指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慎独”强调“隐”和“微”。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斗争本身就是“隐”而不显的,是反省、内察、自讼的结果,忽视“隐”,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批评;而“微”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积小善而成大德。“慎独”是良好道德习惯的体现,有“慎独”能力的人,无需外来监督和强制,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慎独”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庆 《中学物理》2011,(1):32-33
在运动学竞赛辅导中需要弄清“四线”,这“四线”是指:“路程”、“位移”、“相对路程”和“划痕”.这四条线的长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相同的,例如当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路程”和“相对路程”是相同的;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出现重叠时,“相对路程”和“划痕”是相同的;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相对路程”与“...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称谓,“教”和“师”二者的结合是历史产物。首先,“教”与“师”各有侧重。《说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个政教意义上的“以上率下”;“师”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是人之“化性起伪”的关键角色,“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所以,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教育的历史上,“死记硬背”一直名声不好,一直是教育界改革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窒息了教育的生机,扼杀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死记硬背”真的是教育的误区吗?看起来似乎很是,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一个更大的误区。“死记硬背”是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事实上,学生时代的开始就是“死记硬背”的开始。没有“死记硬背”我们就不能识字,识字是基本和最初的“死记硬背”。语文中古典诗文的背诵,现代美文的背诵,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有的教育家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对于…  相似文献   

17.
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应该是“爱岗敬业”的典范,是一个群体的“领头雁”,是教师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旗帜。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培养优秀教师”“带好队伍建设”“选用后继人才”,“树立教育典范”。如何完成这样的身份和职位的目标,如何去高效而有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提高办学质量,那就是要先成“家”,才能够立“业”。没有“成家”是很难能够立“业”的,也就没有一所学校的发展,也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前进,只会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只会造就平庸之才,甚至是耽误了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9.
“的”和“地”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结构助词,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能替代。一般而言,“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但二又经常发生交叉和转换,这给我们学习与写作带来诸多不便,将“的”和“地”通用,不仅学用便捷,而且符合汉字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