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重要的着力点.以运动模式解决文风问题具有局限生,从话语的角度出发,新闻文风要回归对话的本质,才可能自然解决.  相似文献   

2.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规范,1999年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新闻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多是关于其本身的形成及没落原因、概念的内涵等方面。本文着重从《东方今报》专版《非常档案》的文本入手,对其话语模式、选题范围、记者观察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深度报道上的呈现方式,探寻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寻求纸质媒体就新闻作品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赵亮 《青年记者》2012,(26):79-80
为了更好地贯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学习新闻大家的新闻文章和新闻思想,在这方面毛泽东的新闻写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毛体新闻在文风和思想上高度统一,更是其伟大人格的具体体现。所谓风格,是具体的话语情境和人格的高度统一,这在毛泽东的新闻文本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客观报道的演变历程与新闻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旨在发现记者和编辑如何行走在客观报道和新闻话语的控制权之间。客观报道外观显示着采访对象的话语形式、记者和编辑主导新闻话语的制作,其实受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所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采访风格很受朱镕基总理喜爱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吴小莉曾撰文说:“当记者首先要喜欢与人打交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记者根本上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笔下写出的文字,只是与人打交道所产生的有形记录。  相似文献   

6.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7.
毛毛 《新闻知识》2000,(9):43-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以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这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各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当前,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已成为晚报及都市报的三大支柱。如何让体育报道成为读者阅读时的首选,不仅靠体育热点抓读者,而且要求体育记者努力写作,把体育报道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体育报道“质量”的体现,包括许多方面。就写作方面来说,不外乎“描绘”二字。干干巴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字。尤其是在报道文章中的开头也是如此的话,无疑会令读者讨厌。久而久之,记者和报纸的信誉便在读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采访中除了记者本身具备的社会阅历、政治、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外,思维方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有下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技巧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工作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记者在采访受访者时,因为没有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使得受访者无法很好地配合接受采访,以至于使采访陷入尴尬境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记者能够娴熟地掌握采访技巧,并加以灵活应用,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点,报道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  相似文献   

11.
所谓视觉效果,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有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而又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文字新闻的视觉效果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这有采访上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写作上的原因。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当然也是提高文字新闻视觉效果的基础。要求新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首先看题材是否适合用视觉效果表达方式;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新闻采访主张以记者自身行动为主,尽量避开其它因素的干挠,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从而采写出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独家新闻。然而,对于许多问题性新闻的采访,现实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采访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常使记者的采访遭遇重重阻力和面临种种危险,既耽误了发稿时间,又难以收到满意效果,甚至导致采访失败。如何解决新闻采访中这一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电视采访用语 俗话说:“凡事对症下药。”在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提问的用语。 对于一个成功的电视记者来讲,他在采访用语上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口头语言,避免使用文言或生僻的专业术语 老舍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要用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要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话。” 电视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传播媒体。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那么,对采访对象来说,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  相似文献   

14.
张青 《新闻世界》2011,(4):44-45
新闻敏含包含着记者对生活的探索、发现精神和能力,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的新闻敏感,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逐步增强的,它需要我们深入生活,扎实采访,做到心灵手快。  相似文献   

15.
田森杰 《传媒》2023,(S1):102-104
短视频新闻文风理念应突破传统的“文字中心”,转向融合式的“文本中心”,将更多元的传播元素纳入其中。在“文本中心”理念下,《主播说联播》的文风体现出主流价值指向和主流人群指向。主流价值指向具有表征现实和凝聚共识的作用,主流人群指向体现了党媒在“数字域”中的群众路线实践。短视频新闻文风的建构亦需遵循双重指向规律,在主流价值维度要增强新闻文风的社会性和引导性,在主流人群维度要增强新闻文风的情感性和交往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字和图片构成文本结构。本文探讨的是新闻报道文本结构中的新闻价值,是记者或者编辑在文字和图片选择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本文以北京暴雨报道为例来分析文本结构中的新闻价值,试图探析新闻事件是怎样被赋予"价值"而见于报道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8.
记者招待会是记者获得重大新闻的理想渠道,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的政治进步,举办记者招待会已经成了政府经常的行为。过去我们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记者招待会上西方记者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是在和我们的领导人过不去、故意找茬。而随着我国的政治进  相似文献   

19.
不断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强化文风建设是党在新闻舆论领域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表征。党的新闻文风建设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理论逻辑,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功能导向的实践逻辑,三者辩证统一,构成了新闻舆论工作自我革命的逻辑框架。新闻文风建设推动了媒介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有效统一,形成了有关新闻文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20.
韩元  朱强 《新闻知识》2002,(12):13-14,3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①由于这一报道形式常见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则多为批评报道,往往触及社会腐败问题,采访难度较大;但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又是媒体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报道形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报道深度及记者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尺。很多媒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遗余力地鼓励记者采写调查性报道,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取读者青睐,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及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但能体现记者的知识积累、从业经历、新闻敏感、采访经验,还能体现其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