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华 《中国科教博览》2004,(12):157-161
在东晋那黑暗的年代里,陶渊明是那寂静文学时代的一颗晨星,他是那个时代的天才。也是那个时代的命运悲剧者。他这样一个年少即有抱负的诗人最终却退隐南山,其思想历程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本文力图通过陶渊明的时代、少年理想和中年几次出仕,以及晚年的归隐躬耕于田园,去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悟诗人那原想拯救苍生到最后的自我拯救,脱离樊笼,灵与肉的共同回归自然的真正洒脱和逍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一门显学.在这一语境下,研究海德格尔之于中国学、之于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意义是大有必要的.老庄思想在研究中势必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仅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观和庄子"逍遥游"自由境界的相通入手,深入思考民族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沈邦兵 《文教资料》2010,(10):14-15
本文探讨了向秀、郭象《逍遥义》与支遁《逍遥论》的思想理论和影响,指出后者正是两晋时期佛玄交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拯救与逍遥》的内在逻辑出发点,从诗人自杀说起,否认其有形而上意义,进而对刘小枫依据基督信仰对理性和存在主义的批判提出质疑,对其基本结论——基督是拯救之道持否定态度,并以信仰特征为论据,找出在多元价值的世界中刘小枫以一元有神论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蔡文甫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完成了作品集《玲玲的画像》。他借助四个小故事来完成一个教师的职责。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化效果,作家在故事的叙述上采用了西方自然主义手法,通过这种手法呈现出几个客观的故事,从而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拯救是作品的质,而呈现则是作品的形。  相似文献   

6.
《红与黑》、《高老头》、《漂亮朋友》三部小说贯穿法国的19世纪,记录了当时法国社会剧变,对之做一种历时观照可以看清这种变迁,并通过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可以发现在三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人的异化与拯救。  相似文献   

7.
拿什么拯救人文精神-读《沧浪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沧浪之水》指涉的是关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的重大话题。功利主义以市场为依托取得了现实和道义的合法性,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传统的精神杀伤力是巨大的。在这种历史语境中,传统的精神资源仍然有效吗?当代知识分子凭什么去反抗虚无主义?拿什么去拯救人精神?小说揭示了一系列了困扰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进而提出寻找新的价值根基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8.
9.
《易经》先天八卦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和坎卦分别代表南方、北方、东方和西方四个方位,象征古人世界观中天、地、火、水四要素;这四个方位与《山海经》中的太阳神崇拜、火神崇拜、月亮神崇拜,以及龙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存在着密切联系。先天八卦不仅有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信息,也包括中国古地理、古天文和古海相知识,甚至包括古人的部落迁移信息。从这些能互相印证的信息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华远古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空间方位文化。  相似文献   

10.
乔国恒 《文教资料》2008,(35):13-14
从诗歌的艺术欣赏角度讲,宋太宗的<逍遥咏>中的诗歌算不上上品之作.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缺点进行浅陋的分析:缺乏真挚的情感.只一味地阐发哲理;缺少形象性,没有意境;语言俗白,缺少蕴藉含蓄美;内容多虚空,写天上事多.人间事少,给人以难以接近的生疏感.无人间烟火味.且在分析中试对其不足的成因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信仰民俗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思维观念的习俗惯例,是一种精神民俗。《红楼梦》中的信仰民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神道、巫祝、宗教、色彩、服饰纹样、信物中的信仰民俗。可以说,整个《红楼梦》都充满了神秘的东方精神民俗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李怡  陈晓兰 《文教资料》2010,(10):27-28
《荒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代表作,描绘了世界的虚无和荒诞。艾略特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将目光投向了宗教,希望用宗教的方式拯救世界。本文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探讨《荒原》的人类意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站在人类精神角度 ,将《圣经》置放于希伯来———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引伸出放逐与拯救的形而上意义 ,以及这种意义对人生此在的超越性慰藉。  相似文献   

14.
“十诫”本来是上帝通过先知摩西之口传达的人类必须遵守的十条诫命,波兰著名导演斯基洛夫斯基的电影和剧本《十诫》讲述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十个小故事。在这十个故事里,斯基洛夫斯基为故事里的人物设置了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考验上帝消逝之后的脆弱人性,表达了作者无比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关怀与信赖,对此,刘小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认同。但他把《十诫.第十诫》理解为一个嘲讽人性的幽默故事,这是一个误读。《第十诫》和其它九个故事并无二致,并非冷嘲和幽默,依然是一个对人性关怀和信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可说是东西方爱情剧的经典.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细读两文,发现它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这难以解释的共性.我们姑且把它说成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吧。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慈恩传》的文学性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僧侣传记,《慈恩传》的叙事既承担着载道的责任,又肩负着征信的使命;在信仰与信实之间作努力,在僧传与史传之间取得平衡,这使《慈恩传》体现出独特的叙事景观。  相似文献   

17.
18.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PBL)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介绍PBL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分析将PBL应用于《中西方文化比较》本科生选修课的必要性,讨论该课程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并从师生角色的转变以及小组活动的合作与竞争方面阐述PBL应用于该课程时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对PBL应用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类课程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羊群》是加拿大新移民作家李彦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从内倾式角度观察华人移民在移居地的宗教生活。通过塑造同是信仰基督教的华人教徒众生相,全方位展现华人移民在跨文化语境下所面临的信仰困惑和经历的文化震撼。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基督教文化的书写是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0.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