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湾导演杨雅喆编导的影片《血观音》从女性角度出发,对时代变化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予以了观照和思索。通过总结梳理影片中关于女性话语能力、女性身体控制权、女性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的表现,探讨了影片在戏剧化情节设计的表征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女性意识的呈现与表达。同时,深入挖掘潜藏于各类女性角色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影片中植根于文化土壤的女性意识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影片《幸福额度》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从金钱与女性的"他者"身份关系,"情境的氛围"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打破女性化话语三个方面解读了影片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影片体现了女性主义伦理情怀和对女性自我与道德发展问题深刻而多元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女性话语是以男性意识为模式与规范,还是“以性意识为规范”?为了还“女性”话旆的本真面貌,中国女作家通过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建构,希望建构出真正的与男性话语平等存在的“女性话语”。但是在建构女性话语的过程中。女作家们的努力地展现了女性话语建构的迷惘。男权意识规范女性话语势力的强大,是赞成女性话语建构迷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钢琴课》是一部爱情片。导演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性艺术家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她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极其深厚而精致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位哑巴少妇艾达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活。在导演简·坎皮恩的电影语言视阈里,作者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使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全部寄托。从而传递着对女性自我觉醒的话语表达。这部影片只所以能引起轰动和重视,这与导演简.坎皮恩的女性身份和女性视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导演在电影叙事的话语表达方面采用了一种策略:即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文体技巧方面常常被割裂的“内在意识”,在简.坎皮恩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她利用“性别视点”在叙事中作用与差异,在文本的叙述动力、话语叙述方式以至主题意图方面,策略地挖掘叙事的“内在意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立场体现在的电影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多半沦为欲望的代码,跳不出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然而,冯小刚导演近十年创作的多部贺岁片展示了新的女性形象塑造趋势,一方面,影片对以往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构,并弱化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另一方面,影片也着力建构崭新的女性形象,展示了更加多元化的女性社会角色。尽管受到其商业属性的束缚,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未能完全逃脱"女人被讲述和被窥看"的模式,也未完全突破传统男权话语,但影片依然展示了女性谋求独立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7.
论作为社会性别话语的“贤妻良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为什么缺乏群体意识、缺乏自我?本文试图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解读“贤妻良母”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贤妻良母”曾经被革命、解放等话语使用过,但任何一次使用都忽略了它的社会性别含义,忽略了它对两性生活方式的表达。正是蕴含着两性生活方式的贤妻良母话语将女性支解为“妻”“母”“媳”“婆”和“女人”,女性因而难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诗歌在其繁荣时期,呈现出对男权话语中心文化的大胆而勇敢的挑战和拆解,并试图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诗歌话语模式,在女性诗歌处于几乎“失语”的历史状态下,树起了一面独特的大旗。女性诗歌话语模式主要表现为躯体写作、自白倾诉和语词写作,但最终,女性诗歌仍然陷入到了语言迷失的困境之中,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当代女性诗歌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影片《胭脂扣》、《人在纽约》、《阮玲玉》构成了导演关锦鹏的女性三部曲。在这些影片中,体现了作为一位男性导演对女性主题的深刻的人文化的关注,对女性的欣赏甚至膜拜,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各种细腻圆熟、精雕细琢的手法对女性的喜怒哀乐进行书写,构成了独特的女性化的话语诉说,为这些女性谱写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哀歌、悲歌和挽歌。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女勇士》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在“母亲辈”话语系统的影响下,她们的话语愿景,话语权渐进获得的心路历程,文化习得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在“母亲辈”影响下的话语重构,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视角下中华文化的嬗变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真实语境下学习外语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习者母语环境下,学习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目标语真实语境。通过构筑以日语影视作品为语境语料的智能视频语料库,提供基于字幕、场景、功能的视频片检索功能,建设基于影视作品中准真实语境的多媒体立体语境平台,将会有效改善、弥补目标语语境匮乏的学习现状。  相似文献   

12.
时下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已成为了和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有公信力的"第五媒体",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网络语言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时代和媒体演化产生的新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互联网网络语言的特征有利于汉语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考察中国时下电视语言生态,一种较为轻微的媒介"软暴力"现象——言语伤害屡见不鲜。在对《非诚勿扰》开播后的第1-34期节目样本进行细致的案例分析中,研究发现电视言语伤害涉及被伤害者从生理特征、出生身份到个性观念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存在指桑骂槐、恶意标定等12种最为典型的表现形态,并且形成了言语伤害传播的自我强化机制、幽默娱乐掩盖下的脱敏麻痹机制、伤人者终被自伤的自我纠偏机制。从语言伦理学的视角,电视媒介、电视观众和节目参与者都可采用相应的言语策略,遵从应有的言语道德和传播伦理,避免言语伤害的后果,促进言语文明,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恰当性”是事物所具有的稳妥适当的性质。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的中介和促进学习的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是保证外语听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恰当性”为媒体选择的技术过程提供关于如何建立不同媒体原型与教学效率最佳化模型的理论框架。用“恰当性”原则将计算机网络学习终端、多媒体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和调频广播系统等四种外语听力教学主流媒体的特点与教学的个性化要求进行“对位”,运用动态多维度系统估计方法对媒体进行成本分析、效能预测和绩效差距分析,可以既满足外语听力教学需求,又凸显调频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学习终端、语言实验室四种媒体“有价值”绩效(Pw)74:18:2:1之差距。基于该观点。调频广播系统在外语听力教学中更能体现“恰当性”整体最佳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沈虹光的作品风格朴素平实,细腻隽永。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小人物系列剧"、"革命战争题材剧"两大类。"小人物系列剧"中作者通过琐碎平常的生活场景还原了生活的原生态,塑造了"无我"、"自我"、"独我"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真实可感的一面,但大都没有女性意识,一些"高大全"式的女性形象明显没有摆脱"十七年"时期官方意识形态的窠臼,而带有鲜明的政治意味和主旋律色彩。  相似文献   

16.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存在着“女性语”这种较为特殊的言语行为,该语言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女性用语在用词和语言表达形式上有别于男性用语和一般用语,其特点是优雅、亲切、有礼、体面。对“女性语”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学习规范、得体的日语。该文将对女性用语的历史变迁以及各方面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手法探讨了"移情"在英语诗歌中的运用。"移情"在诗歌中有更突出的作用,借助拟人、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灵性化"拟人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中有景,情寓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20.
以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女性语言中责任型情态人际意义的实现。在女性语言中,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主要通过"语调"、"话语多声"来实现,其中表示可能性的责任型情态则更多用疑问句来实现其人际意义。此外,文章还分析探讨了这些实现方式的心理原因,如女性的谦卑心理;历史原因,如西方女性运动前女性低微的社会地位等等。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女性语言中责任型情态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