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双碳”行动能力内涵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学校、教师、地理学科的关系,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双碳”行动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双碳”教育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双碳”教育。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彰显地理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文章主要从“双碳”教育和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阐述了“水工程经济”课程专业特色,然后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双碳”背景下“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最后说明了“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家“双碳”战略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资源与环境课程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优化改革方面的进展,结合资源与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发现的问题,开展了整合优化资源与环境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设计、改善创新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模式、完善更新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究,旨在更好地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培养高质量的资源与环境行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实施“双碳”战略的大背景,结合高中地理课程要求,阐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地理课程学科特性、教学理念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论述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双碳”教育的路径,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双碳”理念,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在“双碳”目标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双碳”教育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双碳”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双碳”教育现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玉  刘国庆 《成才之路》2023,(17):65-68
科教产教“双融合”(以下称“双融合”)背景驱动下,贵州省高等院校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贵州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助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国其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建议。贵州高校可以基于“双融合”视角,按照“贵州教育理念创新→贵州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贵州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贵州高校配套机制改革”的逻辑,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中由于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不足、绿色属性体现不够、绿色考核机制缺乏导致的学生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绿色低碳技能匮乏等问题,文章围绕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等内容,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途径,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娃 《科教导刊》2023,(2):34-36
“双碳”目标的提出凸显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与魄力,并将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目标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量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推动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从聚焦“双碳”材料和技术研究前沿,丰富和优化研究生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践行多元化“双碳”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双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宁肯 《辽宁教育》2022,(19):81-83
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其“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提高,主要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能力欠缺“、双减”背景下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发疑虑等。只有厚植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意识、挖掘地理“课程思政”内容,才能提高地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从而更好服务改革大局,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响应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的建设需求。在我国“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结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与碳汇,梳理了“双碳”目标下电气工程学科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并面向电气工程学科给出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与调整应该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知识的行动逻辑与市场的行动逻辑,不同学科所采用的行动逻辑也有所侧重,并且在各种行动逻辑之间要形成必要的张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的学科建设需要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学校与学科差异灵活采用针对性的学科建设逻辑;遵循知识的行动逻辑强化学科的学术本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当重要。融入的路径包括:以高校思政课为主阵地,同时促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了确保融入的效果,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创新机制、协同机制、互动机制、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是实施"人才兴校"的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但当前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特点,从校企资源共享、激励制度、评价机制等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当前,“双碳”目标已成为化工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时代特色,中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需要以服务“双碳”目标为已任。本文在剖析“双碳”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创新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和提高服务“双碳”的目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校教务工作的角度探讨将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以"双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为重点,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试图通过对课程结构、教务管理的细化分析,探讨出高校"双融合"课程育人体系实施的必要性及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文章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首先分析了“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及课程教学改革成效三方面论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教融合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实施“双碳”目标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双碳”目标下的地理学科蕴含三大育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生活理念;相应的地理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及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实施实践活动;相关情理体验过程是:感其境,知其情→析前因,懂物理→推后果,明事理→出对策,通人理→动其情,行其身,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正处人生观念形成和价值取向确立的关键时期,要坚定政治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是坚定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培养、课堂教学设计、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路径,以期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