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本文提出当今翻译学应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以及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并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最终将修辞的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怕写、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受众意识的培养。本文从西方修辞视角出发,论述受众意识对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以《高职国际英语1》第四单元商务电子邮件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受众意识,指导学生以受众为中心写出一篇应用文达成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3.
修辞是语言使用的艺术,教学过程中修辞现象无处不在。研究以学生在翻译中因忽略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辞格使用,语体特点及篇章连贯性而导致的错误为分析材料,来探讨修辞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自上而下能够重视修辞。课程开设者能够兼顾修辞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能够注意修辞现象渗透,辞格传授,引导学生具有修辞意识;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修辞潜能,掌握一般的修辞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学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在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因注重修辞素质的提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翻译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然后提出翻译教学不应该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渗透修辞意识。通过在翻译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修辞学相关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修辞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修辞习惯和提高修辞素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语言修辞的发展史上,“受众”经历了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过程。而现代修辞理论、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重视受众及其在修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众是修辞情景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修辞过程中,受众意识影响着修辞内容、形式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获得合意的修辞效果,修辞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功能需要并与之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6.
冯秀红 《考试周刊》2009,(39):110-112
写作课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文章首先论述了写作教学中修辞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概括了修辞意识培养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词语的选择,有效的句子、段落的扩展、议论文的篇章和辞格。然后,阐明了英汉对比、汉英翻译、直接教学、模仿操练四种实践方法。最后,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中的修辞意识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政治外宣材料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翻译外宣材料,为使受众认同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应了解译文预期目的,关注译文受众,精心设计修辞话语.在此,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与西方修辞受众思想的契合点为基础,结合具体政治外宣翻译案例,从外宣资料本身所含的政治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等三个层面探究政治外宣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句子的翻译来阐述对比修辞与读者意识的关系,发现读者意识与对比修辞两者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在翻译实践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对比修辞和读者意识,让读者更加了解文本的魅力,并产生共鸣,从而加强读者意识与对比修辞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修辞学家劳埃德·比彻的修辞缺失这一理论概念为基础,将公示语翻译视为一项应势而动,旨在解决缺失的修辞实践活动。为达到促进外国受众了解中国城市,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的修辞目的,分析当前城市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探讨填补缺失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袁微 《外国语文》2023,(1):112-122
中国减贫话语的英译是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智慧全球共享的前提。象似修辞翻译是运用语言象似性作为象征资源增进国际受众理解、互动与认同的交际行为,翻译时对象征资源进行有效保留和创造性重塑才能再现原文蕴含的劝导、理解、合作的修辞动机。通过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于顺序象似修辞的英译,要确保逻辑顺序与原文的逻辑顺序象似一致,必要时进行语法和结构调整;对于数量象似修辞的英译,在确保原文语符数量再现的同时,进行同义词替换或句型转换以避免僵硬的重复;对于距离象似修辞的英译,首先尝试直接再现原文语符的距离象似性,再根据修辞动机和受众心理对原文的距离象似修辞进行创造性再现与重构。中国减贫话语句法象似修辞的翻译强调译文对原文语符象似的灵活再现,注重对原文修辞力和感染力的重构,重视对翻译受众的关照与考量,引发国际受众情感共鸣,达到理解、认同、合作的翻译目标。句法象似修辞视角下的中国减贫话语英译研究为讲好中国减贫故事、彰显国家话语自信和构建国家形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涉及到翻译动机、翻译观念、文本分析、翻译策略等问题。而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言语的运用,包括研究文本的修辞目的、修辞情境、修辞方式、修辞效果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翻译是一种以修辞为中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中的修辞是翻译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同时还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志。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语境对语言进行多角度的体味、锤炼与加工,使译文显示出原文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翻译出"非遗"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并且被西方受众所接受已经成为译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西方修辞学中的受众中心论、认同说及修辞情境等相关理论,探讨了用西方修辞学理论指导"非遗"英译的理据及其对"非遗"翻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函电交流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不可避免地烙上西方修辞的印记,信函写作映射着特定的修辞人格,并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权威。这种权威无形中影响着函电的写作效果。修辞者在商务交流中如能巧妙地挖掘各种有效的权威资源,借以构筑并投射特定的修辞人格,以势服人,感之以威,有助于顺利实现商务交流合作,扩大潜在商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告事业快速发展,但广告语言却陷入了修辞困境:一方面广告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能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广告语对受众的实际影响力和作用力却在不断下降。广告人的修辞努力不仅未能对广告语的效用进行增值,反而导致了其语用效力的下降,广告语正遭遇着严重的语言贬值。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创作者的修辞努力背离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和修辞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催生了种种造成不良语用效果的负面修辞现象,其中较典型的有比比皆是的抄袭模仿、夸饰性用语的过度使用、语言的过度变异、言与实的严重不符等。在这些负面修辞现象的背后,掩藏着功利至上和技巧至上这两大流行观念误区。中国的广告语的创作只有抛弃这些流行的观念误区和错误的修辞导向,才能摆脱当前的修辞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国力的增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关乎我国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但国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比较少,且多仅从句法、词汇层面进行,不够全面。有些缺乏理论支撑,有些与理论结合不深、与理论相脱节,有些只举例,有些分析不够透彻,有些缺乏产出性。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对政府工作报告在修辞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修辞形势方面的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运用了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The Rhetorical Situation),从受众和修辞局限的角度出发,动态、全面地看待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应该如何注意受众及修辞局限因素,使得译本为外国人所接受,使得中国的政策得以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古典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修辞文本。在小说的英译程中,这些修辞文本的翻译必然会受到不同译者的心理机制与文化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红楼梦》回目中的修辞文本及杨、霍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文化与心理在修辞心理机制建构与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以《四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对其中的修辞批评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先秦儒家在自身的话语共同体内无形中确立了“言说厚德”“修辞立诚”“言闻从礼”“言行及义”等言说规范,以及“察言观色”“听言现行”“知言及人”等修辞批评方法。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宣扬儒家思想的话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家修辞批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