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承揽研发外包的过程中,如果新的研发路径出现,代理方会将此路径披露给第三方,而委托方为治理这类可能发生的披露行为,会在双方研发外包关系形成时配置最优的控制权。尽管控制权越大,代理方的披露行为越能够被有效地治理进而委托方的收益也越大,但越大的控制权所带来的成本也越大,故最优的控制权配置应该在权衡该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合同的不完全性表现得越明显,委托方所拥有的最优控制权就越大。另外,不同于Lerner和Malmendier的论断,委托方配置最优的控制权将占优于不配置任何控制权。而相关的经验性证据也验证了这类结论。  相似文献   

2.
黄伟  张卫国 《软科学》2012,26(12):61-63,73
构建了研发存在投资溢出环境下的多委托-多代理研发外包模型,研究了发包方与承包方的研发外包决策,得出了发包方的最优外包策略以及承包方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投资溢出对承包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研发能力较强或研发成果市场收益较大的承包方会随投资溢出的变大而增加研发投入;承包方研发总投入会随研发能力较弱或研发成果市场收益较小的承包方的投资溢出变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以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创新为例构建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交易成本和风险支出等额外成本、剩余控制权收益、机会主义收益以及奖惩金额等参数对科企双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机会主义收益和额外成本越大,合作双方积极性降低,越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而提高奖惩金额以及剩余控制权收益能够使合作双方趋向积极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合作创新积极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种业科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开放式创新下合作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行为,考虑到这种类型的研发外包中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关系较以往有所不同,论文研究了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行为和策略。依据发包方和接包方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构建了二者的收益矩阵,并以此建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从中分析得到发包方和接包方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接包方和发包方的知识转移侧策略选择与二者的收益比例密切相关,当二者的知识转移收益比例的取值范围发生变化时,其演化稳定策略也随之变化。并分析了转移成本、知识投入以及合作研发能力对于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然后针对在知识转移中发包方或者接包方“搭便车”的行为问题,分析了在加入激励机制情形下所呈现的演化博弈结果。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法,验证了模型和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研发控制权的含义和细分基础上,阐述研发控制权柔性配置机制,探讨了影响配置的决定因素和最优配置程度。最后,从降低研发控制权配置成本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研发控制权的替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合作创新下考虑双边道德风险的研发外包合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外包研发项目合作创新中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双边道德风险下的研发外包合同,并对合同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收入共享激励系数与发包方投入的知识技术产出弹性系数负相关,与接包方投入的知识技术产出弹性系数正相关,而与研发项目的产出系数及双方的成本系数无关;最优固定支付与双方的成本系数正相关,与研发项目的产出系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袁东任  汪炜 《科研管理》2015,36(11):80-88
本文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分析了信息披露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显著正相关;信息披露质量与融资约束、代理成本均为显著负相关;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与研发投入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通过降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这分别反映了信息披露的融资作用和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第三方物流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物流外包方和物流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于是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防范物流公司因自利行为而损害物流外包方的利益。本文将在经典的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监控信息变量,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对数学模型分析和讨论得到,委托方应选择风险规避的物流公司,并且通过信息监控能有效约束和激励物流公司努力水平,对实际中第三方物流激励契约的制定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产学研合作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技术价值变量,并尝试运用再谈判机制和控制权配置理论,揭示出技术价值不确定性情况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机制.结论显示,合理配置控制权的再谈判可增加合作剩余,而控制权的配置取决于初始谈判力与努力的产出弹性的关系以及谈判力受技术价值影响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初始谈判力弱的一方拥有控制权更利于增大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垄断的下游企业可与两个研发单位中的一个组成三种组织形式:相互独立、战略联盟和一体化.在研发竞赛中,相关研发单位与下游企业间的不同组织形式会影响另一研发单位的上游市场进入决策及投资决策.在相互独立和战略联盟两种组织形式下,研发单位都进入上游市场进而下游企业有着双重研发外包渠道.然而,战略联盟恒占优于相互独立.在战略联盟与一体化的比较中,尽管一体化可享有灵活性收益,但另一研发单位不进入上游市场进而下游企业的研发外包渠道被削减;而在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下,下游企业虽不能享有灵活性收益,但能拥有多重研发外包渠道.其结果是,如果新产品市场规模的不确定性较大(小),那么一体化将(被)占优于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2.
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研发外包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泄漏风险,从信任的角度探讨了研发外包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借鉴Nguyen有关信任的研究成果,将研发外包中信任的发展划分为了解和认同两个阶段,并分别构建厂商和研发机构之间的知识转移博弈模型,探讨信任发展不同阶段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的策略。结果表明:信任能够有效提升研发外包知识转移水平,并能增加厂商和研发机构的共同收益。  相似文献   

13.
企业R&D外包的维度结构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蓓  陈劲  蒋长兵 《科学学研究》2010,28(6):872-880
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获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其中研发外包结构的测度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从资源、关系和知识3个维度构建研发外包的结构体系,并通过206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该研究丰富和完善研发外包理论体系,为企业研发外包的决策和运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有限理性条件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发展过程中,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的选择机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技术发展策略选择的复制者动态模型,寻找其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当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收益大于技术合作的收益时,企业都会选择自主研发策略;当自主研发的技术收益小于技术合作的收益时,企业策略选择依赖于另一方选择策略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提出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发展策略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清海  史本山 《软科学》2012,26(5):136-140
分析了事前研发外包契约的选择对事后效率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基于研发外包背景的事后敲竹杠模型;从事后交易效率的视角分析了事前研发外包契约的选择,将事前契约作为事后交易的参考点。结果发现:只有研究单位得到应有的权利时才会提供全部的创新知识;事前签订固定许可费用契约易产生敲竹杠成本,而签订灵活价格契约会导致双方争论而产生折扣成本,但事后效率优于签订固定许可费用契约;如果公司作为研发出资方,拥有创新产权并分享大部分的创新收益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6.
夏晶  牛文举 《科研管理》2022,43(2):108-117
    考虑两个竞争企业的研发投资存在非对称溢出效应时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问题。运用博弈论构建有无研发投资的模型并求解分析,揭示不同强度的研发投资溢出、吸收能力和研发成功概率等因素对竞争企业研发投资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企业的研发投资溢出均较弱时,它们都会投资;一方的溢出较弱而另一方的较强时,双方将分别成为唯一的投资方和搭便车者;溢出效应中等时,它们或者都投资,或者都不投资;溢出效应均足够强时,二者都不投资。敏感性分析显示,企业会依据不同水平的产品差异度、吸收能力和研发成功概率调整最优研发投资策略。此外,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在两个企业都投资时最优,单一企业投资时次之,无研发投资时最差。  相似文献   

17.
软件外包作为服务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软件外包企业的研发团队的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目前的软件外包业务模式主要有单一行业发展模式和单一职能升级模式。在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下,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由于长期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容易出现知识麻痹,导致知识吸收衰减乃至停顿。提出了知识吸收周期的概念,通过引入知识鲶鱼,刺激研发团队保持对知识的敏感性,并从知识的螺旋上升理论、内外知识流动规律、知识距离与知识吸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知识鲶鱼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徐宁  姜楠楠  张晋 《科研管理》2019,40(7):163-172
设计有效的激励契约以引导高管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理性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采用2007~2014年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均值T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管股权激励对中小企业双元性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授予高管股权激励的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水平、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水平等均明显高于其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路径方面,股权激励强度越大,中小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内部自主研发,而非外部技术引进;在技术创新模式方面,股权激励强度与突破性创新模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这是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与行为代理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为创新导向的公司治理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