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的背景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还处在动态的发展建构中,二是育人对象“00后”有着较强的独特性。在此背景下,以高中新课标和义务教育新课标为依据,讨论建构开放、多样、有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程体系,梳理初高中统编教材内容,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程实施,方能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凸显“文化自信”的首位度。  相似文献   

2.
文化拓展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文化拓展教学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建构文化拓展课程,优化文化拓展教学,深化文化拓展评价。在文化濡染、文化感召之下,学生的数学知识、思想观念能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与建构。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方式、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而教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小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之难,提出教学应有路径,即坚守一个“立场”,基于儿童,加强革命文化与儿童生活、与新时代精神的“关联”;坚守一个“根本”,用语文的方式,依体而教、精准引读、任务驱动,以期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4.
“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是当前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养,将是对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层次理解和对育人目标的重要实现。因此,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用数学文化的视角进行教学,把握数学文化的平与扬。  相似文献   

5.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数学已经融入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数学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数学教育不仅应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应该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新课标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求尽可能将其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高中新课标把“体现数学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三角函数、数列中常常这样考查数学文化。一,取材数学图形 例1,如图1是五角星,已知AC=a,则五角星外接圆的直径为__(结果用含三角函数的式子表示)。  相似文献   

8.
“医用高等数学”是中医药院校受众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育人育才目标的有效途径,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探究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医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对于如何借助数学史、数学文化、中医药领域数学应用等挖掘思政元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求做到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相辅相成,价值引领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开发与实践的系列思考.以“文化育人”为理念,以提升数学素养为目标,课程内容主题引领、精选内容,课程实施凸显四性、增强体验,课程评价重视过程、多元评价.呈现案例“人生相遇几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中国特色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为从根本上突破英语教学有“语言”无“文化”的窘境指明了改革方向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为此,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和要求,彰显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的价值追求,并从提升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行动力、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两方面着力,应对新课标实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正>纵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我们可以从以下16个关键词的表述中,强烈地感受到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引领及价值追求的导向。关键词1:“课程育人”通读新课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育人功能。新课标多次反复强调“课程育人”,这就说明“课程育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牢固确立语文课程育人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教师肩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即课程”,教师要强化课程意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是国家教育课程的实践者、落实者,也是知识的创生者,是育人活动的创生者.数学教师要突显自身的历史责任和育人价值,发挥课程资源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境界,发挥隐形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跟进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深度学习领悟国家课程,深刻领悟新课标、新教材,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储备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宝藏.教学中课堂思政,发挥数学的德育作用.酷爱数学,将自己变成数学的化身,人与数学“二合一”,传承文化知识,注重实践反思,善于创生课程,善用情境,注重数学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让学与教的课程灵动起来,教学相长,高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数学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13.
姚蔚娜 《甘肃教育》2023,(14):102-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实践应重视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强化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长征文化”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有必要将“长征文化”作为重要抓手,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理念。基于此,文章论述了长征文化的内涵及育人价值,并就长征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数学蕴涵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是涵养家国情怀、培育求实创新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分析高职数学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及实施困境,对高职数学课程育人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挖掘课程育人切入点;打造“线上+线下”双线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育人效果;聚焦“有趣、有用、有思”,更新课程育人理念;“双课堂”实现“筑基、强能、践行”,拓展课程育人路径;构建“增值评价”模型,凸显学生成长;“三师”联动加强“数专融通”,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将作业设计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使得作业设计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作业评价一体化”的维度,彰显课程育人的整体性目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进行学情考量,探寻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之难;要关注评练交融,明确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之向;要通过作业巩固,开发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应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结构化特征,其中需要重点“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为例,总结其中的数学文化元素,分析其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探索数学文化渗透与融入的策略,旨在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受数学文化熏陶,了解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达成与数学知识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文化是凝聚了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育人价值。数学文化以理为本,筑牢理想信念;以德育人,塑造高尚品格;以史为基,增强文化自信;以美化人,提高人文素养。将数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育人内容,增强育人实效,打通学科育人壁垒。实现数学文化育人价值,要从谋划顶层设计、挖掘文化内涵、坚持课程思政和开展实践活动入手。  相似文献   

18.
李昂 《新疆教育》2013,(9):148-148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是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本文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落实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想要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需要贯彻因材施教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正确的数学观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是课程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科育人理念的根本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拓展英语教育功能,将文化自信的培育作为英语教育的一个重点,从明确育人目标、浸润文化知识、渗透情感态度及增加文化体验四个方面将文化自信有机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学生课程素养和技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