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苏格兰推出了“卓越课程”,并着手建构“卓越课程”体系,“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0~2011年间,苏格兰卓越课程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卓越课程”评价的文件,初步建构起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的操作、评价的记录和报告阐述了“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育,发挥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课程认识的心智品质和课程建设机制的“课程想象力”,强调以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的人才培养价值功能,其建构和完善是高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2010-2011年间,苏格兰卓越课程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卓越课程”评价的文件,初步构建起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的操作、评价的记录和报告等方面阐述了“卓越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卓越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课程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拥有卓越的新教育课程的教室,才是完美的新教育教室,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之花不会开放,所以,课程,是所有新教育梦想、理念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在实验中,我们学校通过对“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探求、实践,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学校课程多样化、班级课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新芽班课程建设的幸福旅程。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对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分析复合材料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评价体系几个方面确立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步骤.为复合材料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4年,苏格兰政府宣布推行卓越课程改革计划。与之前的政策相比,卓越课程强调“学习体验”与“学习成果”并重,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以期满足不同背景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八年来,遵循卓越课程核心理念,苏格兰政府陆续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苏格兰中小学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理工科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特别关注思政元素融入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师生的特点以及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切入点,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围绕这一切入点,文章梳理了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教学方法,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分享了具体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选取了3所“985工程”大学,通过对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专门的伦理课程缺失等问题.与普通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课程结构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该计划,加强其特色,建议完善通识课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并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才成长的个性化需要,笔者逐步探索、提出“个性成长、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以“一传四感”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厚植“空天报国”青春底色,促进个性成长的和谐性;以“注重与学生分享经验教训、注重全过程全方位互动、注重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措施培养“创新开放”综合能力,提升个性成长的主体性、创造性;以“课程链、课程树”的课程体系服务“百花齐放”发展需求,适应个性成长的独特性。经过该理念30多年的教学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类专业一代又一代学生从中受益,涌现出一批以服务国家国防建设的未来总师、勇攀科学前沿高峰的未来科学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创业者为代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分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1.
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如何解决幼教领域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游戏“两张皮”的怪现象,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基于大课程观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的提出与设想,为我们解决这一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要求每门课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网络营销”课程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在向一流课程升级改造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会更好地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而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是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网络营销”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让“网络营销”一流课程的教学切实助力学生培养,切实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培养无人机领域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出发,介绍了国内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从“新工科”建设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论述“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定位;基于“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具体内容探讨教学内容设计;采用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讨课程教学设计方法。以此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及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培养无人机领域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课程交流和共同发展,分享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全球课程改革进程,由“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于2003年10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是世界课程研究领域的惟一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协会”决定每3年举办一次世界课程大会。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显示了“协会”对我国课程研究的重视,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课程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瞩目。来自美…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课程改革之风虽已刮起,然而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对目前大学课程本质观进行深入思考后,发现传统的课程本质观遵循着一条以知识为主的路线,忽略了人的发展;而意义课程观的出现则把课程的核心从“知识”转移到“促进人的发展”,重视意义的生成,从而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宽基础“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区别于其它职教课程模式的重要特征,其设计思想体现了基础观和能力观,由四大板块形成的框架为具体专业课程方案的设计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思路,与宽口径的“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专业分类相对应。一、“宽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职业学校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处理好就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辩证关系,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特定的课程结构,结构是事物或客体内部各要素、各成份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种科目和种种活动…  相似文献   

17.
韦笛的“课程教学”范式为我国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整合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在对“课程教学”范式引介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新理念,并分析了该范式所揭示的课程理念在我国付诸实践所面临的矛盾,从而为“课程教学”范式的本土化扫除了认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作为南京市融合教育示范校,秉持“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地成长”的育人目标,在融合教育理念和政策指引下,近年来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深入探索,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行动以及对卓越工程师计划2.0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对现行许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电传动与PLC控制》的卓越课程建设为主体内容,从卓越课程的教学改革、卓越课程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的教学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光荣使命。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寻找课程思政的“触点”,积极发挥该课程的隐性德育功能。通过对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思政元素进行总结,从提高教师自身思政素养、建立课程思政目标、探索多样化思政教学方式及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对提高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推进“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中医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