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惠群 《青年记者》2006,(16):121-121
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新闻资料工作的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等过程,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电脑的自动处理;由简单的重复劳动转向资源共享;由浅层次的加工归纳转向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所有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  相似文献   

2.
“八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回眸黄欣晔“八五”时期,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改革已由过去侧重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建立新体制;由注重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由依靠政策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法制推动。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  相似文献   

3.
国内传统印刷企业经过近十余年持续大规模的设备改造,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各种民营印刷企业在这十余年中也迅速崛起;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印刷巨头也在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从整个印刷行业来看,已经形成从印刷到印前.印后加工的全面生产能力过剩,印刷业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时代。可以断言,印刷业的竞争将逐步由技术设备的竞争转向企业经营管理的竞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经济类图书出版之急需陈宇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谓之"转轨";由自我封闭转向跨出国门,谓之"接轨"。而且由于我们耽搁的时间太久太久,两者必须同步运行。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下─-迫切需要"转轨"、"接轨"方面的经济图书"转轨"、"接轨"本身的问题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5.
信息优势含义的变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信息优势的内涵入手,指出信息优势的内涵已从信息的获取转向信息的利用,从作为客体的信息本身转向了作为主体的人。信息优势内涵的迁移对当今世界影响很大: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由单一线性思维向全方位的系统思维转移;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变知识的传授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应运而生了旨在研究、揭示、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高智力活动的认知科学,以指导人类驾驭信息,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书刊价格一涨再涨,以至于图书经费难以维持,院决定;图书仍由图书馆订购,期刊的订购到流通由各系资料室全面负责。这样我们的工作重点必须转向斯刊工作。期刊是科技成果的综合载体,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文献。期刊的重要性已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共识。  相似文献   

7.
试论六十年代以来传播主流学派效果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效果论到60年代逐渐走上了死胡同,传播研究为寻找出路必然要发生转向。 研究角度由态度改变转向认知,由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由心理动力模式转向社会规范模式,并进而导致强大效果论的回归。效果研究的转向,使人们对效果的强弱产生了困惑,也招致种种效果论整合尝试的失败。分析效果概念,会有助于对各种效果论作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8.
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在知识管理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由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由量化管理向“以学术为先导”的内涵式发展理念转变;由传统文献加工向数据库资源建设转变,由单一个体模式向共建共享模式转变;由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由图书馆界的整合向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融合转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发展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模式:形态观:由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管理观:由量化管理向“以学术为先导”的内涵式发展理念转变;建设观:由传统文献加工向数据库资源建设,由单一个体模式向共建共享模式转变;服务观:由传统文献信息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发展观:由图书馆界的整合向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融合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人主体意识的转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姗姗 《图书馆杂志》2001,20(10):16-17,28
图书馆人的主体意识,是指图书馆人自身的学科意识,以及自觉的创造精神。当代图书馆人的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几个方面的变化上:对于图书馆事业的职能与意义的认识,由单一服务的观念转化为积极创造的观念;对于图书馆工作特性的认识,由单纯的汇集和借阅书刊资料延展到全方位地汇集、处理和传播科技文化信息;对于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认识,由于对他学科较大的依赖性转向自主独立,与其他学科建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共广播电视的路应如何走?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和信息社会的变化,许多公营广播电视机构正在从技术传输模式、内容传播模式和财政来源模式等方面进行一场深入和意义深远的改革,由单一媒体转向多媒体,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个性化传播,由单一财源转向多元财源。英国作为第一个建立公营广播电视的国家,在这条改革道路上所进行的探索引人瞩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难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新闻传播学教学也遇到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解决以下难题:从“信息传播”角度重建新闻理论模式;在科学分工和必要融合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专业;学科基础由文学转向社会学;确立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础;确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在教材建设方面寻找新的权威;教学形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建设注重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循序渐进开展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循序渐进,由简及难地开展中小型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发展计算机知识及技术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建设的四阶段:一、基础业务管理的现代化;二、办公室自动化网络的建设;三、资源的深层次加工及服务形式的开放化、网络化建设;四、地区的网络化建设及产品开发的产业化实现。  相似文献   

14.
陈凌云 《大观周刊》2011,(44):129-129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体系发生了许多分化与重组,在审美层面的集中体现为由统一转向多样、由教化主导转向自由选择.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面向21世纪的选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编辑》2005,(4):36-37
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并不占主导地位.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作者进行,大多数情况是作者写什么书出版社就出什么书。编辑也多以修改加工书稿为己任,即所谓的“坐堂编书”,工作重心主要是案头书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图书与绝大多数商品一样,已由原来的短缺逐步变为相对过剩,加之读者日益成熟,图书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出版活动要由围绕作者转向围绕读者和市场进行.策划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兴盛的社会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图书与情报》2006,(5):132-13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统治由明初的严酷到中后期的逐步松弛,为民间书坊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市民的物质生活、阅读文化需求与满足提供可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向,文人与书商热衷于通俗文学作品创作,迎合了市民社会的需求,成为民间书坊勃兴的助推剂;与出版业相关的轮班制的废除及印刷业、造纸业的技艺提高为民间书坊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浓厚的人文意蕴也促成了民间书坊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伟大的历史转型,这就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国家经济向经济全球化转型。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型就是我们报道的母题,一切报道都要围绕这个母题进行,我们有责任用最生动的事实,最精美的语言,最恰当的形式表现这个母题,在大大小小的报道里映现出这个母题。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转型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是党在中国历史上创建的功勋伟绩,报道这个母题在深层意义上就是歌颂我们的党。一历史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社会整体转向,经济领域在变,由经济领域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各类稿件的加工重点郑进保,忻汝平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所登的科技论文,大多数是由本校人员撰写的。按作者划分,这些论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撰写的;第二类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撰写的;第三类是...  相似文献   

19.
再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人文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论述了图书馆哲学研究人文转向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提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人文转向何以之难和图书馆的科技与人文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最后指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本土化的图书馆学正是我们图书馆学哲学研究人文转向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深化阅览服务及其服务模式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览服务不能仅限于单纯的文献传递,而必须转向更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由外借为主向内阅为主的转移,也要求阅览服务人员尽快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技能。推行开放型多方式和参与式协作化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尽可能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主动参与信息开发和咨询服务,是深化阅览服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