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岁阳”考     
古代“岁阳”之名,《尔雅》与《史记》所载不同,二者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调整顺序、弄清通假,可以做到一一对应。“岁阳”之名由少数民族语言引入汉语,故译写中出现同音异写,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对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中的“千秋”一词注释为:“这里是不朽的意思。”笔者认为不妥。“千秋”,《辞源》有六解:(一)一年有一秋,千秋即千年,形容岁月长久;(二)祝寿的敬词;(三)婉言人死;(四)药草乌头的别名;(五)县名;(六)秋千。《辞海》有二解:①谓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4.
《促织》中“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中之“向隅”,课本注为:“面对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后人用向隅,有时含有哭泣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知识浅薄,孤陋寡闻,不能认识有真才实学的人.对“泰山”有两种解释.其—,说泰山即山东  相似文献   

6.
题目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Tn,若(Sn)/(Tn)=(2n)/(3n+1),则limn→∞(an)/(bn)等于( ).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学时,一开始就要碰到“亦”字。前三个“亦”一般都解作“也(是)”,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亦”很不好讲,课文以及一般的古文选本都未注释此字。从文意上分析,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岁赋其二”的解释,你刊去年六期登载崔石挺同志一篇文章,提到有三种说法:两次,两条蛇,或两者皆可。讲古书,如有几种不同讲法,应当指出以某说为长。但那也只限于一些深奥难解的问题。柳宗元说“岁赋其二”,是古文中的一般句子,是能讲通的。决不能讲成“两次、两条都可以”。另外两点意见,论据都不足。如着重提到“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专其利三世矣”,都不足以  相似文献   

9.
10.
第一堂人物作文指导课,我让班里的一位同学充当人物模特,站在讲台上,老师指导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他,再一步一步来写他。从整体到局部,像画画一样,精心勾勒,好词好句,我一一板书。结果,当然是“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学生的临摹和老师的下水文几乎一样。原以为这样的设计是符合三年级起步作文的特点,其实不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台湾老师的一堂人物指导课,才发现自己的教学是告诉、是代替,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帮助不大。这样的指导,目标定位太高,而作为教师的我又急于求成,渴望一气呵成,对学生作文太过理想化。那么,台湾…  相似文献   

11.
"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来为学者重视,但是就这两个范畴如何由普通字眼上升为哲学范畴,学术界一直未给予重视。结合古文字和学术界目前确信传世文献考察"阴""阳"的起源,认为商周时期"阴""阳"的含义已蕴涵阴阳范畴的一些因素,但此时期阴阳仅仅是对天、地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而已,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深邃意义。后来经过古代哲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民,"阴""阳"才最终抽象为形而上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六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有“秋天漠漠向昏黑”和“床头屋漏无干处”两句,笔者对其中“向”和“屋漏”的传统讲法有不同看法,说出来向大家请教。“向”通常讲作动词“转向”或副词“将近”。这样讲与上半句的“秋天漠漠”无法照应。“秋天漠漠”是说秋季天空中浓云密布的样子,这是具有描写性质的主谓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少老师对学生经常绷着脸儿,拉着架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老师的威严,才能“服”得住学生,否则,就会失去老师的身份和派头。其实,作为教师,固然要有父母般的严肃,但更需要慈母般的柔情,用自己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总是喜爱老师的笑脸。真诚、善意、由衷的微笑,表达着友好、同情、关怀、鼓励、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教材.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达不到社会所需。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指导好我们的学生怎样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实践来培养优化自己的综合性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谈论“刑不上大夫”时总以为封建统治者的法律是专门为对付庶民百姓设置的。那些王公大臣即使犯了法,也可以逍遥法外。从《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可以看出事实并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总是喜爱老师的笑脸真诚、善意、由衷的微笑。表达着友好、同情、关怀、鼓励、理解、尊重等珍贵的感情。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赞许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代表着认同和鼓励,学生会感受到受尊重、受信任,就会觉得老师是那般的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毋庸讳言,师生间的交往,该严肃时要严肃,当认真时必须认真,那种常年“多云转阴”表情冷漠,正襟危坐,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面孔,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见而心悸。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教师,学生便无法亲近,敬而远之,长期以往,造成师生间不能相互理解、沟通,甚至产生隔膜。实践证明,工  相似文献   

17.
学做“冬日之阳”栾德尚近日,一位刚考上初中的学生,回母校告诉我,他们的新班主任整日一脸冰霜,不苟言笑。同学们起初还有,点“怕”他,后来竟对这位班主任有起意见来了,他准备以《老师,请您学会微笑》为题,给新班主任写一封信,谈谈同学们的意见和呼声。经这位同...  相似文献   

18.
荀子《劝学》中有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直译则为:“千里马一跳,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成功在于奔跑不停。”这里的确有些生硬。于是,清人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句下尚应有“则亦及之”一句。这样,语意似乎畅通了,“劣马跑十天也能行千里,所以成功在于奔跑不停。”但是,一补上去,问题也跟着来了。首先,“则亦及之”的“之”指代不明。是代  相似文献   

19.
“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读了《诗经》中的这一句,你是否知道“(艹不)(?)”是一种什么植物,它现在的名字叫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也许不知道,“蒹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能看见的芦苇。  相似文献   

20.
“河山之阳”中的“河”,指的是韩城市城南的“沆水”,“山”指位于旧时夏阳县西北的“梁山”,“龙门”指位于“梁山”之阳,高门原南界的“龙门砦”。“梁山”“沆水”,“龙门砦”是旧夏阳县的管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