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裘伟廷 《寻根》2020,(2):52-56
许多人都知道,1881年,美国传教士麦嘉谛携其收养的宁波女孩金雅妹到美国纽约学医,金雅妹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应该是中国女性留学第一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金雅妹之前,即早在1840年左右,已经有几个中国女盲童赴英国和美国留学了。温施娣收养失明女童温施娣,19世纪英国女传教士,本名玛丽·温斯塔尔·居茨拉夫(Mary Wanstall Gutzlaff,1799-1849,中文名字温施娣)。  相似文献   

2.
邵明祥 《寻根》2000,(3):98-100
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哪一家?答案是:“务本女塾。”  相似文献   

3.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向往到中国去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  相似文献   

4.
晚霞一片红在日本也许有人不知道三木露风这个名字,但是,不知道《红蜻蜓》这首歌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三木露风是《红蜻蜓》这首歌的作者。人们尽管不知道他,但是,这支质朴、优美的歌,却深深地镶嵌在许许多多日本人的儿童时代美好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夏曉虹 《中国文化》2010,(1):120-130
<正>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的上海"中国女学堂",一向被认作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近代化的女子学校。其存在时间很短,在中国教育史上却具有示范的意义。笔者曾撰有《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一文,将该校的创办过程、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放置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姓氏拾趣朱伟一“比尔·克林顿”,在英文中是个很响亮的名子,一看姓就知道这是位白人,而且是英国人的后裔。在美国,名字不重要,但一看姓氏就知道你是那方神仙。温斯顿·李有个像模像样的英文名字,但姓是地地道道中国人的姓,所以不看面孔也知道这人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在改良派和革命派推动下,中国近代民办、官办女学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同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式女学教育思想也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派看到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女学堂,教育中国妇女,受到很大刺激。“西人在我通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焉…  相似文献   

8.
领带史话     
许多人都知道大仲马写过一本烹妊书,但是几乎无人知道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教科书《十六课系领带艺术》的作者。此书包括100页的课文和40幅图。他是以巴隆·德·朗贝兹为笔名出版的。巴尔扎克在书中讲述了各种有益的建议,而且严肃地强调,人们可以通过领带来判断一个人。然而我必须说老实话,为人类发明领带的并不是法国人。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领带了。当时的古罗马军团士兵在脖子上系着一种带于,形状介于领带和围巾之间,后来人们就不用了。以后法国又恢复使用这种领带,并且官方把它视为一种时髦。拉罗斯词典给领带一词写的定义为“绕在脖子上衬衫衣领下的布带”。该词典还解释说,领带这个词的法语名称“cravatle”是由“croate”(克罗地亚人)一词派生而来的。我们还知道哪一年,甚至哪一天领带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是在1656  相似文献   

9.
正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名字: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特尼1880年逝世于此。这个名字,不仅现在的中国人不熟悉,就连在英国这个70%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一杯下午茶的国度里,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经历和来历。尽管他曾经做了一件对中国有着巨大损害,对英国有着巨大利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才华出众的女音乐家范妮·门德尔松陆家齐凡是爱好外国音乐的人,恐怕都熟悉“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这个名字。门德尔松创作的乐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无言歌》几乎经常可以在广播节目里听到。这位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很早就显示出音乐方面的才能。20岁那年,他在维多...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欧洲人大量引进中国茶叶,同时也开始考虑引进茶树和茶种,希望移植这种植物。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移植并没有成功。直到1763年,一位名叫林奈(1707—1778)的瑞典植物学家才得到了一株正宗的中国茶树,并将它引种到欧洲。这是欧洲人种的第一株中国茶树。中国茶树的移植是一个历史漫长的、由多数人参与的过程。据说有一位修士从中国将茶树带到法国的马提尼克岛,待到它发芽、开花,才知道它不是真正的茶树,  相似文献   

12.
明清来华的传教士们写了很多介绍西方文化和科学的著作,还写了不少布道或介绍基督教神学的中文著作,这在学术界人人皆知.但有位传教士还按照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形式,写了部章回小说,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查一下有关明清小说的目录和各种研究,几乎无人提到.  相似文献   

13.
“山海塾”是世界瞩目的现代舞蹈团,它那充满灵感放射着光芒的舞蹈表演,给80年代艺术增添了奇光异彩。它不仅对舞蹈,而且对戏剧、时装、音乐、影视图象等各种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影响。一位久居国外返回日本的朋友讲,外国人说:“从前象征着日本的是富士山,是艺妓,而现在是‘山海塾’。”尽管这种说法不尽恰当,但“山海塾”在全世界引人注意,这已成为确凿的事实。目前欧洲和美国的一些一流剧院,纷纷要求与该团签订演出合同。尤其和巴黎更受欢迎。有人这样说:“能买到国立歌剧院的票,也弄不到‘山海  相似文献   

14.
郑连根 《寻根》2005,(1):54-56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15.
据外国媒体报道,世界最大规模的女子大学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问世。该大学以阿卜杜拉国王姑姑的名字命名为“沙特阿拉伯努拉公主大学”,也是沙特阿拉伯首个国立综合女子大学。大学落成典礼在首都利雅得郊外的校园举行,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出席典礼并为大学揭幕。据称,该学校最终可容纳学生约5万人学习,堪称“世界最大规模”女子大学。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全世界尊敬的哲人王金怀我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学院每年接受2000多名来华留学生,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从我在教学中接触到的留学生看,不知道老子的人很少。很多外国留学生对老子哲学特别感兴趣。常常看到他们带来的《道德经》的外文译本。一位英国学生送我...  相似文献   

17.
夜走同安     
倘若不是因为填写履历表,表上又有“籍贯”这一栏目,大约我是永远不会知道有“同安”这个地方.就算是已经无数次地填写籍贯:福建同安,同安于我依然是陌生和隔膜的.在我看来,它依然是遥远而又偏僻.祖父在童年的时候.便跟随曾祖母漂洋过海,连父亲都从未涉足过它.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一个城市,是一个县镇,或是一个村庄.但我们却一如既往地在履历表上写下它的名字.我有几次接近它.一次是在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俞力涛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会发生什么作用?还有没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正在把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9.
细君公主墓     
宋伯航 《寻根》2009,(1):117-121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戍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舍身为国、远嫁西域的女子是西汉时期的细君公主。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拜谒了细君公主墓。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文明和现代工业的所有方方面面,都可以链接到交流发电和它的供电系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19世纪末期,电学发展史上发生了一场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以发明电灯、留声机等著称于世的美国科学家和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另一位则是声名赫赫的交流电开创者、美籍塞尔维亚科学家和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