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饕餮纹铜鼓     
<正>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75.5厘米,长49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商代的青铜鼓仅有两具遗存,这件饕餮纹铜鼓便是其中之一。它形似横置的桶形,上宽下窄,两侧鼓面平素无纹。鼓身上有枕形钮,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悬吊、安放。鼓身满饰云雷纹构成的饕餮纹,其外环简化成斜角形的夔纹。两端边缘饰乳丁三列,象征蒙鼓  相似文献   

2.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相似文献   

3.
<正>名称:妇好鸮尊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49.5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鹗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鹗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鹗背。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  相似文献   

4.
虢季子白盘     
<正>名称:虢季子白盘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  相似文献   

5.
“舞蹈纹盆”的舞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要述及的“舞蹈纹盆”指的是青海地区先后出现两个极为独特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卷唇,鼓腹,平底。内外黑彩。腹径最大处绘三道弦纹(现称为钮结纹),上部两道带纹...  相似文献   

6.
<正>名称:曾侯乙尊盘时代:战国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  相似文献   

7.
郑清森 《寻根》2020,(2):100-102
1985年3月,河南省永城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永城陈集乡丁集轮窑场征集到一件青铜■,现存于永城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青铜■通长35厘米,高15厘米,重3.3千克。该青铜■的流较长且宽,下附四个兽形足,夔龙形鋬,龙嘴衔住器物口沿。口沿下部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瓦纹。  相似文献   

8.
李清洪 《寻根》2010,(4):82-84
蝉饰 我国最早的蝉纹文化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都是玉器制品,顶端或尾部钻有小孔,用线穿起来为佩戴装饰品。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文化层中的一处手工作坊内发现7件玉蝉(见《寻根》1999年第3期)。  相似文献   

9.
徐峰 《寻根》2013,(1):82-88
皖北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龙山文化房基中曾经出土过七件造型非常奇特的陶器。因为前所未见,考古工作者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暂名为“七足镂孔器”。该器物为夹砂红陶,圆唇,长颈,球形腹,腹中部饰三个等距离镂孔,圜底部位附加七个锥形长足,腹部饰竖向细绳纹。迄今关于此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时代:明材料:黄花梨类别:家具规格:104×64.2厘米,高81厘米收藏处:上海博物馆此桌外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宛然是一件有束腰、方材、三弯腿外翻马蹄的大炕桌,下部则如无束腰家具的圆形腿足。足端鼓出,有如柱。上下貌如两段拼成,而腿足实为一木连做。  相似文献   

11.
利簋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收藏处: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的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3)
正窄流平底爵1974年河南省新郑望京楼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铜爵是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后最早出现的典型器物之一,如著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出铜器,除铜爵外,均为铜  相似文献   

13.
豆是古时用来盛放肉酱一类食物的器具。以青铜做豆,湄子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基本形制为上有盘,中有"校"(即长把),下有‘‘镫"(即圏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此豆由盖、身至圈足上部皆以红铜镶嵌出禽兽四散奔逃、猎者勇猛追杀的纹样。青铜加工工艺中的嵌红铜的技术,大约在商代后期便已出现,东周时更为发  相似文献   

14.
<正>名称:饕餮乳丁纹方鼎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重86.4千克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鼎,在三代之际是传国重宝,国家政权的象征。据《左传》记载,楚王讨戎,兵过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楚军,楚王便问他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言:"周德叶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遂以"问鼎"比喻夺权篡位。另外,政权的更替也被称作"鼎革"。饕餮乳丁纹方鼎是目前为止所见到鼎的最早实物。它有方斗形器身,圆拱形双立耳,口沿外折,稍大于底,深腹,平底下立四圆柱状空足。腹部四面的纹饰完全一致,皆上饰带状兽面纹,余下三边则辅以乳丁纹,中央留空,  相似文献   

15.
1964年的一天,保定市建筑公司的工人在该市永华南路小学施工时,发现地下有一个圆形窖穴,里面排列着一批器型高大,服体厚重、花纹繁密、色彩浓艳的青花瓷和做工精细的蓝釉描金瓷器。这就是引起文物界震惊的保定元代瓷器窖藏。青花开光楼雕红蓝釉花卉大罐,是这批客藏瓷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它高达42厘米,腹径对.5厘米。覆盆式罐盖,盖纽做成一只威风凛凛的幼狮。器身为直口短颈、溜肩,腹圆而鼓,底足宽大平稳。整体造型敦厚稳重、端庄大方,线条圆润道劲、收放自然,恰与元代浑厚雄健的时代风貌相吻合。元代是我国青花瓷的成熟期。这件…  相似文献   

16.
龙纹五耳鼎     
<正>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收藏处: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青铜鼎按具体形制划分,有方鼎、圆鼎、鬲鼎、扁足鼎、异形鼎等几类。资料显示,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众多青铜鼎中,即便其余类型鼎的数量之和也无法同圆鼎总和相比。龙纹五耳鼎正是圆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同时它还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器身浑圆拙雅,略向外撇的粗大高耸的双耳立于折沿之上,腹部呈当时流行的垂腹形式(即下腹大于上腹),其上与足相应的部位有三环状耳,和两立耳  相似文献   

17.
<正>名称:黄花梨圈背交椅时代:元代材料:黄花梨类别:家具规格:69.5×53×94.8厘米收藏处:私家出行时使用的坐具。因其腿部交叉,椅具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具在过去是达官贵人出行特别是打猎时随行携带的,又叫作"行椅"或"猎椅"。椅子的圆形靠背由五截木料拼接而成,靠背板浮雕朵云双螭纹开光。构件交接处,包裹缠枝莲纹铁錽银活,部分已锈  相似文献   

18.
1976年9月,河南卢氏县城关镇西北街村虢台庙地一砖石墓出土一件东汉彩绘骨尺,其长23.2,宽1.7,厚0.3——0.4厘米,其中一端有一个穿孔。牛树森、牛爱国先生在报道这件骨尺时说:“骨质牙白色,用墨色画出寸、分度数,每寸平均2.32厘米。两端各一寸处饰网纹,中间饰三组云纹,纹饰均用墨色勾线,填染红、绿色。正、背两面度数和纹饰相同。两个侧面也用墨色画出十寸,每相隔一寸还画出分的度数,但每寸只有八分;不画分的每寸中间饰一菱形符号”、“骨尺经国家计量总局度量衡史研究室丘光明先生鉴定,为东汉实用尺子”①。报道者将骨尺侧面更小的刻度视为…  相似文献   

19.
伯矩鬲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收藏处:首都博物馆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有精美的纹样,用火加热容易熏黑,影响美观。从器内15字的铭文可知,此鬲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为纪念其父而作。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华丽。口略向外撇,束颈,  相似文献   

20.
<正>时代:明材料:黄花梨类别:家具规格:面50.5×39.2厘米,高73厘米收藏处:北京故宫博物院香几因置香炉而得名,一般家具多作方形或长方形,香几则圆多于方,而且腿足弯曲较夸张。这件黄花梨高束腰六足香几,其高束腰的造型源于唐的须弥座,牙子为门式牙子,其造型装饰颇受佛教艺术影响。香几不论在室内或室外,多居中设置,无依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