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树海 《考试周刊》2012,(24):37-38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句话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何小波 《今日教育》2022,(10):71-73
<正>语文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开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开宗明义,其打头二句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语言文字与我们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各个角落都离不开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识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识字或识字数量不足,读书和作文便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因此,小学阶段必须把识字作为一项首要任务认真对待,千方百计使学生过  相似文献   

7.
连庆平 《师道》2024,(3):16-18+44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语言文字”,《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生活化素材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语文课程,用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开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确,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语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想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定然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语文从生活中来,具有显著的生活化特征,生活对语文学习而言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同样,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要让生活融入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将课堂的教学融入生活的因素,在生活中进行语言文字实践,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学习,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上采用"观察、想象、表达"的方式,再现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中加强"说话、习作、实践"的训练,进行语文实践,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0.
学习的基本法则是:"听到的,忘记了;读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可见,实践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与实验版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更注重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览2012年的小学语文毕业试卷,  相似文献   

11.
学习的基本法则是:"听到的,忘记了;读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可见,实践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与实验版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更注重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览2012年的小学语文毕业试卷,可以发现,各地为了落实修订版课标的这一理念,正在努力建构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考试评价.很多地区把考试评价关注的重点,从语文知识转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上来.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版课标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1]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语文课堂,许多时候成了学优生展示的舞台,而学困生则丧失了言语表达的机会,成了或有或无的"透明人"。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言语表达能力强弱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优和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有深刻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言语  相似文献   

14.
王怀军 《小学生》2012,(9):36-36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科学教育也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在新课改中更是强调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一切的语文实践则是来源于生活,当下"生活化教学"也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也成为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材也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波、有序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倘若把语言文字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但是,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在与语文教学相关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美再现出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判断能力,初步懂得什么是生活,  相似文献   

19.
1.教材编者把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是新教材的一个进步。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少年儿童。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段,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强,模仿力也特别强。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语言文字,则会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