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照相机对准普普通通的百姓人家,他抓取生动典型的瞬间,将其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他为农民叶根土一家拍的4幅“全家福”照片,不仅是一部“农民新家史”,而且成了反映中国农村45年大变迁的缩影。1994年春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企业里,第一线是最脏、最累、最苦、最具危险的岗位,工人们常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企业报的“镜头”首先应在这里“聚焦”。只有抓住这点,才能抓住职工的心。因此,我们在办报中,既要注意贯彻厂部的重要精神、工作重点,又不能只跑厂部,只拿上面的统计、指示、号召往下灌,而是要沉到基层,贴近职工,  相似文献   

3.
4.
“电视镜头要更多地对准群众”,这是温家宝同志在考察中央电视台时,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这不仅仅是对电视宣传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媒体的希望和要求。就是说,电视镜头中要更多一些群众的身影,报纸版面上要更多报道一些群众的事情,广播里要更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看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发现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反映普通群众内心世界和平凡人生的。比如.获三等奖的电视专题新闻片《信义兄弟——用生命践行承诺》,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包工头孙水林及其弟孙东林.接力为农民工发放血汗钱、救命钱的感人事迹。无独有偶.在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众多的获奖者中.无论是与艾丰等新闻名家同台领奖的县级广播站编辑杨登榜.还是被誉为“田坎记者”的田成友.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服务人民,把笔端和镜头对准群众。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1)
摄影镜头对准谁文赵发元曾任香港《南华早报》摄影部主任的陈桥说过:“缺乏判断力,对摄影记者来说,是致命的。摄影记者要捕捉新闻的一刹那,一旦错过那一刹那,以后也没法叫车件重演。”就是说,记者摄影与街市上照相馆里扎势弄姿拍照截然不同。《报刊之友》编发刘一皮...  相似文献   

7.
<正>摄影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其最基本的功夫是,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那些具有传播价值的真实事件。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一是对新闻源的"可视"性,二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格"功能,三是对表达新闻主题的"放大"作用,四是在新闻传播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因为新闻图片具有以上四个基本特征,因此,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作为  相似文献   

8.
镜头对准谁?     
小女参加市里的一次征文比赛,有幸获得了二等奖。颁奖大会那天,电视台去拍了片,女儿见了更是激动不已,以为自己生来第一次有机会上电视了.吃过晚饭,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急于看到自己在荧屏上的形象。可是直到新闻片播完后,她只看到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领奖时一闪而过的背影,其他获奖者都无缘在电视上露面。而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却一个不少地以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是现实生活的传真写照,是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是报纸的一个重要兵种。 那么,面对大千世界,摄影机的镜头首先应当对准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准人。我们提出这样的希望,要把拍摄新闻人物作为新闻摄影的最重要任务,要让新闻人物的照片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在报纸版面上占据突出的位置。 为什么要强调拍摄新闻人物? 我们强调拍摄新闻人物,至少有三点理由。 其一,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在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体育各个领域。离开人,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闻就出不来。因而,新闻摄影就不能不关注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和人类的进步。 其二,在自然界,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在改造社会、创造历岁的过程中出新闻,同时也在战胜自然、  相似文献   

10.
弹指一挥间,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期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辗转去过全国十多个省市,拍摄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物,每当翻开相册,看着这些被我的相机定格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成就感,拍摄他们所历经的艰辛和困苦早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电视台做好农村节目,满足农民这个特殊而庞大收视群体的需求是提高收视率的必然选择。铁岭是位于辽北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与全国大体一致,约为62%。铁岭电视台基于这个现实,长期坚持把农村报道放在电视宣传工作的重要位置,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农民作为独立自由的生产经营者,需要随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把握市场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在农村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电视这种大众媒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竿子插到底”,农民从我们的报道中耳闻目睹了周围的变化,领悟党的…  相似文献   

12.
镜头对准谁?     
小女参加市里的一次征文比赛,有幸获得了二等奖。颁奖大会那天,电视台去拍了片,女儿见了更是激动不已,以为自己生来第一次有机会上电视了。吃过晚饭,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急于看到自己在荧屏上的形象。可是直到新闻片播完后,她只看到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领奖时一闪而过的背影,其他获奖者都无缘在电视上露面。而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却一个不少地以特写镜头亮了相。女儿不由失望地说:“又不是给这些领导人发奖,给他们拍这么多镜头干啥?”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6,(5)
把笔头镜头对准基层@徐来...  相似文献   

14.
曾玉梅 《新闻前哨》2006,(10):80-80
“影像点评”开设初期,压力很大,每周一召开部门例会,讨论最多的是选题,拍什么、怎么拍、如何评?摄影记一度非常头疼,不清楚镜头究竟应该对准哪里。但在刊出200期后,我们找到了出彩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6.
蒋剑翔 《青年记者》2005,(10):61-61
建设节约型社会,在时下是一个流行词,报刊上登,电视上播,广播里喊,热闹得很。中国地大物“薄”,资源有限,再不珍惜极其宝贵的资源,勒紧裤带过日子,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新闻记者既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千家万户,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又肩负着把群众的呼声、人民的意愿融入到党和政府工作中去的工作职责。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的记者应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让电视新闻节目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新闻难以发现,更难表现,科技新闻摄影是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因而见诸报章的科技新闻图片少之又少。 受第42届“荷赛”作品的影响,我开始关注科技新闻摄影,先后有《街头跳舞机》、《数码影像蛋糕》等图片新闻在《湖北日报》见报。得知同济医院在做我国首例转人类基因器官移植手术实验,我认为是难得的好题材,便携带了“重型武器”,准备大干一场。 科学态度是严谨的,移植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采访活动也在严格要求之下进行。在拍摄过程中,我努力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不干涉拍摄对象。 实验对象是猕猴、小猪两种毫无关联的动…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人物摄影镜头,是主要对准大腕、大款,对准歌星影星,还是主要对准人民心中的英模,这确是需要很好斟酌的。 前一个时期,不管是谁摄的吧,有些杂志,包括某些报纸,不断登载歌坛尤物和影视红星的“玉照”。有的竟做封面,有的连篇累牍。摄了正面摄侧面,登了冬装登泳装,有的强调“性感”,有的注重“魅力”。炒星追星,一时甚嚣尘上。这样做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似乎较少有人考虑,然而大多数读者是并不赞成的。 最近不少报刊开始把登载摄影作品的篇幅让给英模,如辽宁日报,如中国记者杂志。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眼目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每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等等的光辉形象今天仍然牢牢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激励着几代人。以劳模为榜样的比、学、赶、帮、超也曾成为那个时期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工作、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崇拜劳模,社会关爱劳模,劳模甚至成为姑娘择偶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