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生理特点。素质被认为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但素质本身又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是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所以,通过对人的素质教育,使之转化为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内容广泛,这里只就长期  相似文献   

2.
怎样去理解和迎接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怎样和为什么把现代的科学技术引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解决培养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呢?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热烈讨论着的大课题。有人说,世界上正在进行经济竞赛、智  相似文献   

3.
一、准确定位,更新办学理念首先,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要求,社会不仅需要高学历、研究型的人才,而且还需要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第二,职业教育的完成性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不是面向升学,而是为了就业,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工作是不需要高学历、高学问的,而仅仅需要操作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技能;第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的实用性是说,职业教育所追求的不是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种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第四,发展的终身性是指,随着…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而广泛。科技的进步不是自发的,它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没有现代化教育就没有现代科技进步。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中小学电子计算机教育的实施刻不容缓,但现状令人十分忧虑;应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确的育人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解决好怎样育人的问题。事实表明,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不断去探寻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规律,并按照它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人说,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指采取任何教学、教育方法都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需要的对象和他们当时所处的不同情境,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它也有一般的原则和各种通用的样式。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在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为教育不仅承载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而且在为青少年就业及适应社会需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社会学者往往把我们国家的教育说成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工程。既然教育与民生密切相关,那么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成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很多学校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工作,从大处来说,就是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有人说,教师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无法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人才教育模式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考物理命题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 ,将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方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的命题方式 (通过考试来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 ;其次 ,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 ,所谓不拘泥于大纲是指知识的灵活运用 ,这在大纲里没有写但高考是照样要考的 ;第三 ,物理命题要增大每个题的物理…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学校不能像加工厂,只生产规格一致,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要培养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个性化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同样具有"个性",不能只做传统意义上的"园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更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而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浅谈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实质在于创造,这就为新世纪的教育提出新的目标,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创造性的概念及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创造性可以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  相似文献   

11.
吴莹 《华章》2011,(35)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社会又出现了一个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史区别于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一种新形态经济.这种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主要资源和以知识和能力将支撑整个社会,并直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人才,其核心是发挥人才的创造性.这就给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于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把思维的兴奋点投向方法的改革,并通过不断赋予其实践意义,去积极探索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课的要求,“思路教学法”正是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新课题。万里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是一个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他说,“如果不彻底改变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仍然培养不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无数事实都已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这就无疑告诉我们,教育的重任和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出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的学生。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了,亦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它培养出的人才又怎能担负起振兴中化的重担呢?所以,现行基础教育急切期盼着新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诞生。素质教育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也不是最近才开始强调的。应该说它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教育整体改革过程中逐步明确并提出的必然结论。特别是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后,素质教育这一更为综合、更为深刻的概念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素…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培养众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速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的基础产业地位是由教育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所谓教育,是指改造个人的专门实践活动或行为。严格地说,它是具有某种系统知识经验的人,根据某个社会系统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运用信息传递的工具,系统知识经验,使其身体素质、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得到系统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7.
徐腾 《甘肃教育》2008,(23):7-7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取决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所以就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凡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大国,无一不是将教育放在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只有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视,才能推陈出新,破除目前人才缺陷的瓶颈。而校企合作就是在社会竞争激烈,尤其是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出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发展中采取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本身的发展,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适应形势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改革步伐,是中专学校建设中需要遵循的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各类教育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中等专业学校...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人才教育模式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创新犁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