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森 《历史学习》2006,(10):25-30
解读:商、周代都城分布特点:都分布于黄河沿岸。因为:①黄河流域地处温带,气候适宜。②黄河流域为我国文明摇篮、开发早,经济相对发达。③两代政权多由发源兴起于黄河流域的部落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区域。④黄河流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控制全国疆域。  相似文献   

2.
从周代妇女教育中窥视出周代的妇女教育目标、内容展开探究,分析周代妇女教育的特点,进而为当代女子教育提供点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学在周代进入了长足发展的时代。其标志是,周代是中国叙事性农业文学最辉煌的时代,与此同时,议论性的田园政治文学和田园抒情文学也在周代萌芽。农本主义和祭神文化是叙事性农业文学在周代能够流传并得以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叙事性的农业文学包括农业史诗和农事诗。周代的农事诗又可分为贵族的农事诗和民众的农事诗两种。在本文的上篇里论述了周代农业文学的概况、《生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叙农业发明和发展过程的农业史诗以及贵族农事诗的三大主题。周代农业祭把中的原始血祭场面、性放纵遗风、原始氏族遗风等上古农业风俗,较为典型地勾勒出周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始精神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摘要: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8.
膳夫,又称膳宰,是周代负责王室饮食和祭祀膳食的官职,在西周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还有传达王命,参与国家行政和军务的权力。膳夫作为周代的职官,对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地位以及发展状况都深受周代礼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经》多侧面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周代重农,为保证基本生存、生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丰年的愿望,猪牛羊等祭品为畜牧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畜牧和农耕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展示了周代社会文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1.
孔子虽作为旧殷贵族的后裔,但他并没有拘泥于旧的传统,而是做为一位文化的改手者,对其所向往的周代贵族文化从神、礼、德进行了一番改造,超越了当时的贵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周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3.
周礼作为维护周王朝有序运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理想的知识分子,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主张,提倡恢复用以维持世道人心的周礼。孔子将“仁”“让”等思想用来充实和改造“礼”,赋予“礼”以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孔子之于诗学的贡献,人们所论甚伙,似已难以置喙,然大多数评论都忽略了孔子言《诗》的背景,即西周礼崩乐坏,诗教式微的现状。孔子于此重新赋予《诗》以经典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学术承传的一个重要文本,这对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查考可见,孔子对《诗》的"备王道"、"述礼乐"的诗学定位,恰恰开孟子、荀子诗学阐释的王道派和政教派的分野之端,而汉代《诗》的经学化阐释,也多围绕这两点而开。  相似文献   

15.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17.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9.
颜子是孔门弟子中践行圣人教诲并有所成就的典范,并且是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对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和学颜子之所学倡导的回应,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尤其程颢,把颜子学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奠定了整个宋代颜子学讨论的基础和框架。他的颜子学理论由境界论与工夫论两部分构成,以境界论为主体,辅之以境界指向的工夫论,特重对颜子学行与品格之赞美与欣赏,凸显颜子之德性成就,拉近大贤颜子与圣人孔子之距离,要人学颜子以至圣人。  相似文献   

20.
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用于宗社祭祀的六代乐舞,所益《大武》,是周人尊礼文化的标志,兼容了周王朝封建制度的内涵;对其余五大舞的整理,也完成了从原始巫乐到封建礼乐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