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传媒》2002,(4)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明确提出“为读者服务”,而且把是否满  相似文献   

2.
在本世纪最后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本刊读者祝福。 古人有诗云:“不曾识面早相知”,“每逢佳节倍思亲”;“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亲爱的读者,你们中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我们都未曾“识面”,但你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从1997年第8期起,每期都列出读者调查表,调查读者的爱好和需要,以便提供较为准确的服务;而许多读者热心填写,不惮辛劳,这使我们感动,也更加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前不久,我国新闻界纪念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重温他《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为看报人服务的,看报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谆谆告诫,言犹在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现在,我们在1999年第1期的“本月评论”栏目里摘编几封来信发表,其意一是向新闻界同行倡导读者意识,二是向厚爱本刊的读者、作者、师长、朋友,表示衷心的敬意,三是将以此激励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同志在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他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  相似文献   

4.
杨鹏 《报刊之友》2002,(4):28-28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学习班作《对华北记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  相似文献   

5.
读者接受的程度和宣传效果如何,这是检验我们宣传任务完成得好坏的重要标准。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为看报人服务的,看报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做好了。”近两年来,我们把增强读者观念作为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 很久以前,就想和你们做新闻工作的同志们谈一次话,我过去只和新华社同志谈过,和多数同志没谈过。谈到办报,我是外行,没办过报,没写过通讯,只是看过报,因此,你们工作中的甘苦我了解得不真切。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向你们提点要求。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  相似文献   

7.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本刊付印之时,噩耗传来,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了。为悼念邓小平同志,本刊特发表他《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牢记邓小平同志对新闻工作的教导,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8.
争取读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编辑、出版、印刷、发行、订价等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报纸的定位和质量。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大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指出:“文学不能没有读者群而存在,正像读者群不能没有文学存在一样……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由此观之,办好广播电视报,“可读性”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因为读者对整个报纸或者报纸中每一件作品好坏的评判是以可读性──也就是“好不好看…  相似文献   

9.
重视渎者来信工作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周恩来同志在南京新华日报出版一周年时,曾亲笔题词:“今后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牢记这一教导,坚持党报的优良传统,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本文作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欢迎新闻界的同行联系自己的实践谈谈做好读者来信工作的感想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王维在《新闻战线》1999年第9期上撰文说,回顾从事几十年新闻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得出自称为“三个为主”的见解:即办报要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要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办报要以满足读者的正常需要为主。看来,单提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还不够,因为不少具备新闻五要素的新闻,主题重复,内容大多老生常谈,缺少新的信息,特别缺少“含金量”高的信息。邓小平同志曾说领导就是服务。可不可以多采取为读者服务的方式,寓指导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达到引导的目的?如何办好报纸?王维提出“三个 为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们大连铁路医院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好“借前准备”和“跟踪服务”,努力为医疗服务,收到了一些效果。可以说,图书馆在图书资料流通到读者手里之前的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借前准备”,能否为读者服务得好,借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没有借前的物质准备(采购工  相似文献   

12.
《文明菜店》被评为我省一九八三年好新闻。发表后,曾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原稿基础较好,编辑的精心雕琢也使通讯生色不少。我们请此稿编辑王继兴同志谈谈修改过程和体会,也许对读者会有所帮助。“稿件评改”这个专栏是应读者要求而辟的,希望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为本刊提供这方面的稿子。  相似文献   

13.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新华社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发表十周年本刊讯为纪念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发表十周年,9月18日上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新华通讯社联合在北...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接触邓拓同志生前总喜欢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我给《北京晚报》写《燕山夜话》,是被你们逼着上马的。你们真有一股磨劲儿。”确实,我们当时那股磨劲儿,也真够邓拓同志受的。按我们自己的行话来说,对有的作者,就是要抓住不放。邓拓同志就是被我们抓住不放的一个。当他还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组稿作者的名单上,邓拓同志的名字就列在前面。很多作者都被编辑部的同志一个个“攻”下来了,唯独邓拓同志,因为他太忙,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史上有所建树的著名馆长。若将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图书部的任期与“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两件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可以说,他对图书馆工作的革新也就是他的革命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是李大钊同志诞生100周年,本刊特发表此文,以表达我们对李大钊同志的怀念与敬意。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寄语     
2008年已近年底,在这本年度最后一期杂志里,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特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与支持本刊的作者与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你们对本刊的关注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你们的支持则是对我们的激励,同时希望广大的作者和读者能够与我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并对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迎春絮语     
一九八四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们向广大读者致以最良好的祝愿,表达我们一定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决心。让我们共同努力贯彻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清除精神污染为指导思想,在图书馆事业实践和图书馆学研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本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三、四期发表了两篇“来函摘登”,上海的许文霞同志和长春的宋远郊同志对我刊提出了恳切的希望与批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我们热烈地期待着更多的读者意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扩大篇幅,使每期增到六十多页,可容约十万字,并努力办出特色来。  相似文献   

18.
来信新闻战线编辑室: 今年第九期的“新闻战线”上,齐语同志写的“怀念何云同志”一文,说前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同志是浙江余姚县人。我们为了收集有关烈士的资料,载入光荣史册,也为了做好烈士家属工作,想了解何云同志的家在余姚县那个乡镇。我们不知道齐语同志的地址,烦你们将这封信转给他,请他给我们解答一下。谢谢。  相似文献   

19.
谭锐 《记者摇篮》2005,(5):39-39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刘少奇同志曾对新闻工作者说“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人民也是依靠你们。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毛主席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你们记者要到各地去,人民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应该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有的同志说,服务性报道是近些年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报道“品种”。此话颇有些道理,也符合实际情况。我国新闻界,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都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加以批判和否定。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报纸上没有服务性报道,即使有些报道带有服务性的内容,也不敢说成是服务性报道。其实,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传统。早在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有篇社论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提出呼吁和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