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大众意识层面的通俗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科书"。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为依托,实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全面升华及其与儒家的完美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道家意境",是其理想的人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人生和为人处事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热经久不衰,其中武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神雕侠侣》是金庸武侠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中“侠”的论述及对郭靖与杨过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试论“侠”的思想价值以及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将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飘逸以及群宗的超脱等人格精神和谐地熔铸一体,凝成独特丰实的内质。金庸不再仅是表相描摹,而是着意于人物灵魂的刻画,凸现了人物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因而与传统武侠小说比,具有更深厚的美学意蕴。但由于偏重从人道主义视角刻画人性的善恶美丑,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通俗文学中的一种,更是深具文化意蕴和内涵的文化小说,《天龙八部》便是金庸小说的代表作。《天龙八部》情节生动曲折,结构布局宏大严谨,是一本优秀的充满哲理的叙事作品。探究逍遥派——道家文化意蕴,深入研究分析道家文化在逍遥派中的诸多呈现形式,包括道家文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儒家名教文化的对照等方面,在学理上应成为研究《天龙八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邓海涛 《广东教育》2006,(11):63-64
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武侠小说以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而广受欢迎。另一方面,金庸武侠小说却境地尴尬,尤其在中小学里,更是背负着骂名:不少老师或家长担心金庸构造的虚幻武侠世界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耽误学业甚至走火人魔,严厉禁止他们阅读。这是一种误解,金庸武侠小说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这无疑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7.
金庸笔下的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武侠小说中描写武当的经典文本,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其中武当山、武当武术、武当道士等艺术形象,小说字里行间浸润了"道"之神韵,体现了武当文化的精魂.它们作为一种"能指",旨在表达了对"所指"--诗性精神的高扬,和对道家传统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金庸武侠小说重要主题之一.金庸小说突破了以往传统武侠小说中过分强调汉民族本位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用一种现代视角来看待民族斗争与民族交往,力图在矛盾和摩擦中寻求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与借鉴,体现出一种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念,具有一种独立的现代精神.本文立足于金庸小说文本,通过异族部族与汉族集团、异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者以及超越民族界限的英雄与平民即萧峰与韦小宝这三个层次关系的比较。具体分析阐释金庸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平等融合的观念.金庸把民族问题上升到更为广阔的高度,着眼于整个世界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与民族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相互协作,避免发生战争,超越了一般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在令天看来更有其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他所塑造的郭靖重诺守信,义薄云天,豁达宽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被赋予了鲜明的儒家文化特征;而杨过任性反叛,狂傲不羁,具有明显的道家特征。《射雕英雄传》中对郭靖乃全面颂扬,而在《神雕侠侣》中则于郭、杨之冲突中一方面既肯定积极用世、仁厚诚信的儒家精神,也对其过分重礼而轻视个性予以了批判;另一方面在肯定道家思想中的全性保真,率性而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否定。从郭靖到杨过,金庸站在现代立场对儒道思想予以了扬弃。  相似文献   

10.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1.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从对读者的分析入手,剖析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读者与作者在政治上的视野遇合促成了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数量的丰收和艺术上的粗糙,读者的审美期待孕育了八十年代战争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但又不免过于肤泛,而九十年代读者审美的多元化则使得战争文学回归文学本体,体现出史诗化的美学追求,并对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两次高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从阅读期待心理的落空与补偿谈拟话本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以后的拟话本因内容较为单一,远离了市民的道德、理想和趣味,说教过多,文学性减弱,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的阅读期待落空。与此同时,读者又在以往拟话本的重刊、选刊、合刊中得到阅读的补偿。拟话本在清中叶的衰落,主要原因在内容上,而非文体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些内容丰富、能够反映广大市民生活、趣味与要求的优秀拟话本仍然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人掀起炼丹追求长生的宗教热潮,仙道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炼丹描写。伴随着中晚唐以来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仙道小说中也出现了表现外丹向内丹转变的作品。表现炼丹的小说,其内在精神是希望生命的永存,是道教重生观念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隐合作者、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第一人称叙事者由于视角所限以及和读者的近距离交流,其可靠性往往显得异常复杂。但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无论可靠与否,决不体现在固定的层面,而是以其随意性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新鲜感.使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体小说呈现出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9.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小说的叙事过程中,真实性不再是作者写作追求的最高目标,作者有意消解小说的情节与时空的既定框架,而致力于在语言上建构精致的修辞与自我表达。许多现代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叙事效果,以致面临读者对小说真实性的质疑。但“不合理”的叙事并不意味着小说本身的非理性和无逻辑,相反,它实现了更加自由的表述与更有深度的思考,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所以,关于现代小说真实性的评判标准需要有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