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志媚 《江西教育》2004,(15):68-69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  相似文献   

2.
冷学宝 《师道》2011,(3):40-4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与“雨伞”近音,遂改名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上学时又改名为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从此。鲁迅这一名字.令世界为之艳羡。而用“鲁迅”作笔名,是取其“鲁钝而迅行”之意,又因为母亲姓鲁,而古代周鲁又是同姓之国。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2.设疑激趣,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制有鲁迅1898~1930年主要活动的图表(为缺省表,有若干空白格)的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  相似文献   

4.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阅读提示】二十年代,鲁迅曾在北京有过五、六年“抄古碑”研究墓志铭的蛰居生活,他使自己“回到古代”,是不愿如此却又不得不如此的“寂寞”.七十年代,孙犁写的这篇序有类似鲁迅的心境.他不趋时奉迎,“循迹反顾,无愧于心”。字里行间凝聚诚挚厚重的感情,落笔成发出作家肺腑心声。读其,可以想见其为人,因为背景不同,我们在课本中所学《黄鹂》一虽较为含蓄隐晦,而这篇章更为显豁.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杂文,你不得不为其短小精悍而又能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所震撼、所折服。即如这篇《“友邦惊诧”论》,短短的几百字,就透辟地概括了当时学生请愿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对国民党政府及当时的世界列强作了深刻、无情而又无可抵挡的抨击。在论析鲁迅杂文这种特有的批判力时,人们常爱引用鲁迅给许广平信中的一段话──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批评女性所作论辩文的缺点时说: “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并在其中间接地说明了自己的论战方法是:“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  相似文献   

8.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上海鲁迅纪念馆23日发布了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等六城市就“鲁迅先生在当代的社会认知度和评价”展开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鲁迅在当代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数受访者认为鲁迅精神并未过时。而调查显示.72.05%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批判精神依然具有当代性.并非“不合时宜”,并且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9.
讲到文学典型时,别林斯基有言:“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鲁迅笔下的阿Q正是这样的人。他质朴而又狡黠.自尊而又自贱,保守而又趋时,蛮横而又卑怯,敏感而又麻木,而“精神胜利法”更是他性格中最为突出和显著的因子,这种独特的个性正充分地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性”。所以,当《阿Q正传》一段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  相似文献   

10.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08年4月19日.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杨建民老师在绍兴鲁迅中学执教的《“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是一堂具有多维价值目标的课,授之以法,注重探究。从文本走向生活.由文学走向自身存在.构建课堂先进文化.课堂以散点透视的形式展开.尤如一幅卷轴画.呈现出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未名社主要成员之一,其小说集《地之子》因真实、细腻地描绘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而被誉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他在继承鲁迅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对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繁荣以至70年代后期台湾的“乡土文学运动”都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人道主义作参照系,鲁迅人道主义有自己的特点:以解放人性、解放民众为目标;倡导“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伦理原则,具有为被压迫者而呼号而战斗的明确倾向性;主张战斗的人道主义,反对“博爱主义”。后期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哲学,否定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等词进行挖苦讽刺,  相似文献   

17.
试谈翻译中的寓“神似”于“形似”于崇洛,于立亭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实践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则主张“直译”,傅雷从亲身体验中又以“神似”立论。实际上,当译文能比较完美而又恰切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不管“意译”还是“直译”都可视为翻...  相似文献   

18.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呐喊:“救救孩子!”鲁迅以“狂人”的目光.揭露当年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罪恶社会。  相似文献   

19.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20.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