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丽霞 《班主任》2011,(5):53-55
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冷漠"。什么是冷漠?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冷漠?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再冷漠呢?从字面上看,"冷"是不温暖,"漠"是不热情。人不可能天生冷漠,冷漠都有其形成原因。必须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化冷漠为热诚。  相似文献   

2.
童谣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不同的情趣和事理,滋养着儿童健康成长。好的童谣,为孩子们稚嫩纯真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灿烂的色彩。可是,在不少地方,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校园童谣正渐趋失声,内容低俗的"灰色童谣"趁虚而入。"灰色童谣"传递消极、暴力、颓废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儿童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在"阳光童谣"与"灰色童谣"的争夺战中,儿童文化建设显得愈加重要。我们呼唤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搜集儿童生活中积极、有趣、幽默、精彩的东西,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使用儿童语言、充满童趣的作品,引导儿童阅读、吟唱优秀童谣,让"阳光童谣"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3.
《宣武教育》2008,(1):1-6
宣师一附小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2002年,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新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引进课堂。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源于我校的新童谣在北京市党政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不断深化,逐步发展为新童谣文化,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新童谣文化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注并专门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慧君 《宣武教育》2003,(12):43-43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表演,一边吟唱着,我们大家在一起,你对我,笑嘻嘻,我对你,笑哈哈,亲亲密密如一家。假如我要碰了你,马上道声“对不起”;见我道歉有诚意。你会说句“没关系”。假如你能帮助我,马上道声“谢谢你”;见我致谢懂礼貌,你会说声“不客气”。  相似文献   

5.
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身为教师的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你苦口婆心,学生不为所动;你泰山压顶,学生不为所惧。方法想了一套又一套,活动搞了一个接一个,可到头来我们发现,这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说是参与者还是好的,还有大部分根本就是局外人。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让德育更加有效呢?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2013年,"翰墨耕耘,立字树人"的学校书法育人理念,在我们的深思熟虑中确立。为有效践行这一理念,学校多途径营造墨香氛围,在充分利用已有书法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在书法元素进行整合,创建出符合学校校情的校本书法教育课程——《墨耕》。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同时很多学校都开始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区域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开设泉州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立足文化保护传承、结合闽南童谣特点、依托重要民俗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音乐有效开展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童谣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吟唱好的童谣,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增添愉悦因素,进行心灵沟通。从生理机制上讲,童谣也能刺激和促进孩子的神经发育。童谣还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当童谣的音乐之流与儿童的情感之流产生共鸣、融为一体时,真善美的体验和情感会如涓涓细流潺潺流入他们的心田。在听唱童谣中,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对儿童而言,道德教育更多的应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童谣大多蕴含着道德劝戒的内容,它能陶铸品行、美化儿童的性灵,其德育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因此,童谣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构建新童谣文化的过程,也是新童谣文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实施的过程。在新童谣文化实践活动中,我校从新童谣校本课程开设,新童谣课题研究,新童谣校园文化打造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孔凡勇  张颖 《现代语文》2010,(5):112-114
童谣是伴随着儿童成长并被其广泛接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经过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山东童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童谣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及其修辞手段,探索童谣千百年来能够得以流传的文学魅力,借此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种途径实施阳光童谣的德育课程,是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生品德教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金中奇  胡水强 《贵州教育》2010,(1):F0002-F0002
兴义市坪东小学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斗妍,春天樱花烂漫、夏天芭蕉滴翠、秋天菊花耀眼、冬天构香暗送。承载70余年悠久历史的坪东小学就坐落在这明山秀水之间,井然有序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为坪东小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童谣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学习童谣,对学生的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一、学诵中激趣首先,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上的童谣,组织学生吟诵。一年级下册第一单  相似文献   

16.
17.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童谣是最早进入孩子生活之中的。它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是任何动画、玩具不能替代的,具有体贴心灵、滋养品性的作用。可是,今天的校园里,经常能听到一些孩子  相似文献   

18.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似乎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传统工艺、劳动技术、劳动文明、家具和农具的模样、操作技术等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为了使农耕文化传承延续并不断弘扬,学校作为育人的基地,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的任务。学校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农耕文化,让学生记住农村,留住乡村文化的根,将祖辈们身上纯朴、厚重的泥土气息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2003年9月,我校正式把《北京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写进了二年级4个课改实验班的课表内。《北京童谣》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安排一课时, 做到专时专用,经常研究。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