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是人类逃亡的动机,苏童描写了两种逃亡方式:消极的躲避与激烈的反抗,苏童通过这样的表述,使人类更清醒的认识现实存在,体现了苏童对人类生存的命名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江南青年才子们那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其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曾一度填补了当代文学中刻画女性性格缺乏心理深度的空白,女性在他的笔下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苏童小说中的“红粉情结”,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以下童年经验、地域环境和流派影响几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这一情结的成因,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创作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位对人性保持持续关注的作家。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自我调适的心理防御时,往往呈现出一种过度防御的状态,从过度补偿到仪式自骗。所有的人物心理防御的努力往往导致自闭的逃避,这种过度防御是导致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苏童笔下人物努力的不断落空,是他对生存困境的根本体验,而人物出路在何方,苏童也许只是找到了在返乡中永远未完成的逃亡。  相似文献   

6.
从"城乡"视角解读苏童除历史题材外的主要作品,会发现"南方"是一个核心的地缘要素。这些作品的灵魂是在路上的,它"在而不属于"城乡,"逃亡"和"还乡"是其一体两面。城或乡只是地域布景、想象符号与人性展台,苏童借它放飞想象力、完成人性的微雕并实现卓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出发,具体分析这些作品的意象、情节、人物、背景这几个要素,解读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特点,并总结出了苏童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苏童小说中的童年意绪作为一种意绪之流,本身就处于一种绵延不断的活动状态中,它的表征也随着情绪体验的改变而改变,可划分为代表性的三类:残酷、冷漠、温情。这三种情绪表征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在苏童小说中频繁呈现,共同构筑了一幅鲜活明亮又意味丰富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张春兰 《考试周刊》2012,(63):28-30
苏童的女性系列作品,多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本文试对苏童文本悲剧女性命运及其悲剧原因进行分析,透过女性生存的悲苦表象提出父权制度下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导致了红颜悲剧,以期唤起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  相似文献   

10.
苏童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对遥远故乡的情感寄托,他将一些带有现代哲学意味、有关生存困境的情绪和故事放到枫杨树故乡背景之中,让乡村旷野的宁静映衬生存的焦虑。本文就其小说中的逃亡与回归以及该母题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作浅析,试从根源上寻找作家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12.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中青年作家中,苏童是极有潜力的一位。他塑造了一系列丰满、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用生命在男性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凄凉而哀伤的人生剧。  相似文献   

15.
苏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历史主义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之间存在或明晰或隐晦的关系,也许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之所以称其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就在于这些小说体现出的一种颓败的历史意识,以及在这种历史的颓败中所凸显出的人类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意识中体现出的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分析并揭示苏童新历史小说的潜在创作动因和触及的共同母题,力图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上,确立苏童小说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苏童无疑是当下努力彰显生存感悟的作家之一,历经先锋时期技术营构的狂躁、“新历史”时期典雅与凄艳的跌宕,苏童以破立并举的魄力和笔力,在抵抗、颠覆历史中赢得文学生命的涅磐。苏童的创作,风格飘逸灵动,潇洒雅致,似乎还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他尤其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注具有性别意义的女性世界,描写了众多女人的生命景象,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各证实自己生存意义及其价值的同时,把斗争的准星瞄准了自己的同类。于是,探讨苏童笔下女性冲突模式显得波诡云谲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的一员,他的小说《米》、《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呈现出历史观念上的民间化、写作立场的人性化、叙事手法的虚构化等创作特征,这些小说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虚构与想象的笔法、循环主义的历史观、对宏大历史的解构、对"人"的历史的重构等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苏童以历史为题材的代表小说是《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小说中作者以新历史主义文学观创造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女性形象。《我的帝王生涯》发挥充分的想象,叙说了一个受皇帝宠爱的皇后,因皇室的争斗被赶出皇宫,最后沦为妓女,消解了传统历史;而《武则天》塑造了一个历史中真实而又充满了诗意的女皇帝形象,显示了一代女皇独特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