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诗经·卫风·氓》的确是一首绝好的诗:形象至美,诗意至纯。《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氓》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4.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5.
1.抱布贸丝 “抱布贸丝”和“子无良媒”均见于《诗经·卫风·氓》的第一章(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于第二章。《氓》多年来被选为高校《中国文学史》的重点介绍作品,八十年代又选入《大学语文》,并定为精读作品,更增大了该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子被无德负心的丈夫——“氓”休弃后的控诉之言,表达了她的悔恨和悲愤之情,间接地批判了那个  相似文献   

6.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183;卫风&#183;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7.
《卫风·氓》是《诗经》中最著名的弃妇诗。以一个弃妇的口吻,诉说着她的错误爱情,不幸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誓与负心男子一刀两断的决心。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是这样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信誓旦旦,私定终身。氓之蚩蚩,抱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玩味。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憨傻傻的男青年氓借着换丝的名由来向女青年求婚,女青年没有  相似文献   

9.
古风犹存的恋爱方式周朝奴隶主阶级的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的仪式演变而来的。原始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在周朝尚有遗存,诸如女子地位较高、自由婚恋还较普遍等现象。因此,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到的钳制还没有像确立封建制度后的朝代那样严厉。这一时期的恋爱方式,从大的方面讲,基本上有两类:自由恋爱与他人撮合。从《氓》中女主人公追忆的一段前尘往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知氓是主动大胆地向她示爱的,她们属于自由恋爱。不仅如此,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来看,女主人公与氓还是青梅竹马,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至今仍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氓之魅力在何处“氓”与“我”在一次集市上相逢后就订下了终身大事。这不禁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氓”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我”一下子就答应了“氓”的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抱着布匹来与“我”换蚕丝,聪明活泼的“我”,一眼就看穿了“氓”这小小的花招——“贸丝”是为了与“我”谈婚事。但尽管如此,“氓”憨厚老实的样子还是吸引了情窦初开的“我”,原本认…  相似文献   

11.
释《氓》     
《氓》乃《诗经》中脍炙人口之名篇,予细读诸家所释后,有不安于心者,因释之,以供读者参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一般指无定居之民,此处乃弃妇对其夫之称,盖含怨于心,有外之之意。然无现代所谓“流氓”之义。“蚩蚩”:憨厚貌,有作笑嘻嘻解释者,非。盖作笑嘻嘻解,则氓之  相似文献   

12.
<正>如同描写水上浮筒的变化来反映水里鱼儿食饵状况一样,《卫风·氓》通过人称代词的变化(子→尔→士→其),来反映女主人公内在的情感变化历程。这种以"表"显"里"的手法,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本诗共六章,按故事情节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热恋期此时她与氓处在男欢女爱之中,故在称呼上,女子开口闭口称为"子"。如"送子涉淇","子无良谋","将子无怒"。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美称,是就外貌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眼中是俊美的;尊称,是就能力而言,说明氓在女主人公心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14.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15.
刘墉 《师道》2005,(9):52-53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相似文献   

16.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结婚动机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  相似文献   

17.
《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联系《诗经》中的其他诗篇并考察当时时代背景,指出该诗第三章中的"桑叶""桑葚"其实都是藉指财产,"鸠"藉指男子,氓妇被休其实是氓出于经济原因,通过骗婚、掠夺女子财产的目的达成后的必然结果,从而纠正了历来诂诗者的臆说。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2006,(23)
★让人动心的爱★有诗为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小编点评:在《诗经》时代,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是很严格,男女之间相处少了很多禁忌,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作中看到很多质朴的爱情,这些完全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中大胆地表露出了对美丽女子的追求,这种执著的纯真之恋,千载之后,依然不减其美,依然动人心弦。有诗为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订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予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诗·邶风·终风》,是刻画热恋中的少女复杂矛盾心理的传诵之作。第一章云“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傲,中心是悼。”此章描写的是男子的放荡和女子的悲伤。句中“暴”字,或训为“动词,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