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障儿童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私奉献,恪尽责任.对那些有残障儿童的家庭而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真理.这些家长需要掌握关于残障症状的特点、教育治疗方案和策略等信息,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家长们也想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孩子的进步,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规划孩子的未来、获得相应的服务并找到支持者.……  相似文献   

2.
<正>冰心曾这样说:"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在幼儿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的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在家庭,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得到的总是鲜花和掌声,而一些不善表现的孩子会不断受到家长的批评与责难……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和能力一般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关爱与激励。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将"孩子,你最棒了"、"没关系,下次再加油喔"等一些激励性语言传递给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残障儿童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私奉献,恪尽责任。对那些有残障儿童的家庭而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真理。这些家长需要掌握关于残障症状的特点、教育治疗方案和策略等信息,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家长们也想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孩子的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天,晚上离园接孩子不带安全接送卡的家长越来越多了。幼儿离园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成了困扰我们教师的主要问题。怎样变家长被动带卡为主动带卡呢?教师虽然每天也提醒那些没带安全卡的家长,但是家长们还是照常按时接走了孩子,第二天仍然不带。可是如果硬性不让带卡的家长接孩子,又怕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5.
万翼 《家长》2000,(Z1)
侵权行为指的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和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本应该是孩子利益最能够得到尊重与保护的方面,却往往存在一些侵权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侵权行为主要有那些表现呢?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7.
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累。对于孩子吃饭问题,家长越是表示出特别的重视,孩子反而满不在乎。探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有那些可行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争取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  相似文献   

8.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资料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之一,首先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那么家长如何来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万吉 《教育导刊》2006,(3):63-63
新西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做事做人要有规矩新西兰的孩子做人做事都比较守规矩。他们都知道,不可与家长无理取闹、发脾气、耍赖,不能顶撞老师和长辈。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道理,也会很有分寸很有礼貌地与家长和老师申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习惯。如果哪个孩子不懂规矩,对着家长、老师大吵大闹发脾气,那么他(她)就会面临被其他孩子孤立的威胁。因为,所有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不懂规矩的孩子玩,所有的孩子也不愿与那些没教养的孩子为伍。新西兰的孩子也爱看电视,但有一条规矩:每天晚上9点…  相似文献   

10.
李红艳 《家长》2010,(8):52-52
我们常说的“乖孩子”,是指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由于听家长和老师管教,所以往往招人喜欢,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表扬孩子时,都喜欢说“真是个乖孩子”。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孩子太乖了并不好。孩子太乖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瑛珠 《幼儿教育》2014,(26):22-24
亲爱的托、小班孩子的家长:你们好!对于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断乳,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所经历的心理考验并不逊于孩子。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之后对老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深深反映出家长内心的担心和忧虑。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家长减轻焦虑情绪,但对于那些爱子心切的家长来说,他们在孩子新入园的日子里还是无法从容应付,心里充满压力。从我自己多年  相似文献   

12.
钱金铎 《家庭教育》2007,(1S):25-25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资料一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的成功因素之一,首先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那么家长如何来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吴剑 《中华家教》2012,(1):20-21
当前,许多家长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把请教师给孩子补课。或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学习,看成是孩子学好功课的灵丹妙药,提高学习成绩的万能手段。特别是对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更应抓紧时间补课,哪门功课不好就补哪门功课,甚至要全面给予补习。  相似文献   

14.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评方式。某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是圣旨,孩子应当无条件地接受,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抗和不满。  相似文献   

15.
源妈 《生活教育》2011,(5):84-85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评方式。某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是圣旨,孩子应当无条件地接受,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抗和不满。  相似文献   

16.
过招     
钟先扬 《幼儿教育》2014,(10):16-17
学龄前的孩子特别喜欢刨根问底,有时会一直问到家长“崩溃”为止。其实,问问题是孩子迫切地想认识世界的表现,家长不要为孩子的那些“为什么”而烦恼,而要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亲子共同探究的课题。让我们一起去探索那些属于童年的秘密,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每年开学前,总有不少家长托门路出高价,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那些实验学校。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老教师家或去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寄宿。在这些家长眼里,好学校、好教师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享受这样的教育资源,当然就是受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裴军 《教师博览》2004,(10):39-40
在国内,离中小学校门不远的地方,总能看到“家长止步”的警示牌,以防止那些爱子心切的家长把学校的大门挤破。但每天上学、放学时分,“雷池”线外的道路还是被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及数不尽的各式交通工具堵得水泄不通.这种日复一日定点定时的交通堵塞恐怕是最让附近居民和交警头痛的了。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孩子都觉得家长太唠叨,比如对一件事情刨根问底,对同一件事情反复询问等。要让孩子耐心听你的话,就一定不要做一个唠叨的家长!家长朋友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家长操心,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的。作为家长,要能分清楚什么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去应付,什么事情家长需要帮孩子一把。在一些小事上,如果我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孩子,他们当然会嫌我们唠叨。建议家长朋友们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如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未来志  相似文献   

20.
家长肯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并且都会尽力而为。许多家长愿意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支持教师的工作,尽管他们很少主动要求帮助教师,然而,这并不说明家长失去了兴趣。如果教师请求帮助,大多数家长都愿意与教师合作。然而,家长需要教师请他们,也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帮助。Carnegie学业成绩委员会报告指出,那些工作很有成效的教师都让家长介入了自己孩子的家庭作业。 这篇文章指出了家长应该怎样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在家里参与孩子的读书、听力训练、看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