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稠油开采开发中频繁的吞吐过程会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速敏、水敏、酸敏、热敏等敏感性进行了室内实验,分析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确定了造成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粘土膨胀、酸碱溶蚀岩石形成颗粒和温度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为超稠油油藏储层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中二南部Ng63层稠油油层经历了常规冷采到蒸汽吞吐开发阶段,针对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直井生产效果差,开展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开发技术。从地质条件、水平井井区地下存水分析、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水平井适应性研究,提出了目标区三口不同长度热采水平井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3.
单家寺稠油油藏属构造地层稠油油藏,经过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等因素影响,开采效果逐年变差.在研究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钻新井、扶停产井完善井网,运用调剖、大修防砂技术挖潜油藏剩余油潜力,采用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注采参数优化等技术综合治理稠油热采边底水侵入,各项措施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注汽开采过程中井筒内湿蒸汽和声波有机结合提高产量的方法,解决了热力开采过程中油井产量低的问题。这种方法在重油开采领域是一个崭新的工艺。 在常规蒸汽热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造成径向和纵向深度地层处存在高渗透带含水分布的不均匀,注汽时蒸汽的推进面极易造成蒸汽向高渗透条带流  相似文献   

5.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油藏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开发矛盾严重的问题,对该区三角洲砂体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有利储集部位主要为河口坝微相,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井网密度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有采无注、压力不足。  相似文献   

6.
运用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渗流力学等学科知识,从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出发,针对注蒸汽过程中油层热损失的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较详尽的求解过程和分析解,提出了合理控制加热时间和加热带面积以减少油层热损失的技术方向,为稠油油藏热采方案的编制和动态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胜利油田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油藏特点和试采难度,通过开展储层渗透率保持技术,提高储层渗透率、防止压开底水的压裂防砂技术,热复合化学方法提高试采效果技术,超临界压力注汽配套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突破试采工艺技术瓶颈,解决了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试采难题.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以泄油面积大、具有较强的注采能力和良好的开发效益而在热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总结水平井注汽、产液及含水变化规律的同时.利用数模及矿场试验等方法,对影响水平井产能的地质、注汽、完井方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借助于监测手段研究了水平井的压力场、温度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表明水平井技术适合于特稠油油藏的开发,同时也为同类稠油油藏热采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以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认识史南地区沙三中浊积岩岩性油藏储层分布规律,完善以三维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为主的适应性储层描述技术。近年来史南地区沙三中岩性油藏滚动开发效果显著,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开发青山口组油藏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和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及建立有效驱动模型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原井网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芦湖油田地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的渗流机理,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探索了低渗透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新认识的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在低渗透油藏中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构造低部位为油层的特殊地质现象。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油田早期的油气勘探,还是中后期的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出砂问题,导致储层物性改变,在储层中形成高渗条带甚至大孔道,加剧油藏的非均质性,影响油田的开发动态。综述了疏松砂岩油藏高渗条带识别技术的9种方法,讨论了大孔道的形成影响因素。运用生产特征方法和示踪剂方法对油田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判断高渗条带的存在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13.
热采技术近年采得到了很大发展,从普通热采发展到今天的亚临界热采,所注蒸汽已接近临界点,温度是370℃,压力是24.7MPa。注蒸汽所用的井口,必须具有承受该温度和压力的能力,为此,研制了高温高压井口。该井口常温下,耐压35MPa;在370℃下,耐压24.7MPa,它与普通的热采井口相比,在选材和结构上都有改进,连接强度高,密封可靠,并且符合API 6A的要求,完全能够满足亚临界注汽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单家寺油田单83块稠油一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产量递减幅度较大,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转换开发方式研究。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评价和蒸汽驱可行性分析研究基础上,开展了蒸汽驱方案优化工作。采用蒸汽驱开发方式,在两个井组的先导试验中获得良好效果,区块开发效益明显提高,积累了蒸汽驱开发经验,为同类油藏后期开发方式转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桩11块沙一段是一个上有气顶、下有边水的生物灰岩油气藏,储层薄、非均质严重,低孔、中低渗,是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的复杂油藏类型,该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呈现许多特有的现象和规律.通过分析油井动态资料和措施效果,确定了油藏的复合驱动方式和渗流规律,得出了酸化是该类油藏有效的增产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胜坨11块为高孔、高渗断块油藏,投入开发后,断块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针对开发矛盾,分析研究断块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分别采取了注水试验、注氮调剖、热采吞吐、大泵提液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地扭转了开发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零散新井的挖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断块油藏中利用老井无法控制的剩余油储量规模较小、不适合部署成套新井、大面积完善井网、整体挖潜的状况,在构造、储层、开发一体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断块油藏高含水期零散调整型新井挖潜模式研究。从新井挖潜的内涵出发,在"断层分割、弱驱控油"理论指导下,围绕利用老井开发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采出程度、损失储量等技术界限展开分析、论证。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挖潜模式,对提升零散调整型新井设计效果、提高开发经济效益,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化油田纯东沙四下红层为一典型的浅水间歇盐湖相沉积,具有层多、层薄、低渗透、岩性和断块复杂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地层对比与划分及构造形态与断裂系统、储层特征、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的研究,揭示出该类油藏的储层特征,为该类油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性的规律,这对该区的地质研究和指导现场的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开发油层薄、油砂体小、带气顶、有边水、储量分散的非主力油层,必须加强开发方案前期储层特征研究,搞清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发育和连通情况,并以油砂体为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建立与砂体相适应的开发对策,才能有利于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本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分析测试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气藏地质精细研究、油藏工程研究等技术方法。实践证明,利用水平井开采该类型油藏,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