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謇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散家。考其散师承,出自桐城派,其审美取向和理论主张又不囿于桐城,能踏着时代的步伐,紧应时代的呼唤丽与时俱进。他的散和梁启超的散一样,体现了中国学发展史上言向白话、古向现代过渡时期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姚永朴作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积极变革桐城派文论中不符合时代与文章发展的部分,提出了适时而变、圆融通达的文章观:一是强调“不立门户”的派别观;二是提出“诗文一道”的文体观;三是指出“骈散同源”的语体观,认为文章应奇偶并用,骈散并重。  相似文献   

3.
李详“桐城派”批评是“宗派”之争、“骈散”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的合力效应。“派别”界说上,李详否认“桐城派”,有意误读其义界,忽略流派多元性,存门户之见;但他于“桐城”之外率先命名“湘乡派”,点明“桐城派”转型契机。“骈散”观念上,李详批评“桐城派”、批评林纾,有意张扬骈文地位,争夺话语权;但他指出“桐城”古文空疏之弊,理性评价“桐城先贤”与“桐城后学”,利于“桐城”古文近代转型。李详立于“汉学”阵营,批评遵奉“宋学”的“桐城派”,以宣扬“汉学”;新、旧文化冲突时,他自觉以“旧派”文人身份对抗“新文学”阵营,力图维护“旧文学”。梳理并反思李详“桐城派”批评,对深化李详研究、“桐城派”研究、骈文学研究、近现代文章学研究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正>桐城派文学思想有较强的学派特点,汉宋之争、骈散之争、与《文选》学派的论争等,都留存有鲜明的交锋文字,文献依据充分。桐城派古文思想、诗学思想,亦可在其师徒相传的家法及相应的诗话、文话、选本评点中找到直接证据。据此路径阐释桐城派文学思想的成果可谓繁富。然而,罗宗强、左东岭等治文学思想史专家认为,古代士人的文学思想除文学批评著述外,还大量“反映在创作里”。因此,从桐城派的文章里发掘古文家的文学思想与心态,同样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文学流派。五四以后,对它的评价有失公允。近二十年学术界重新审视桐城派,在九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力度不够之处,二十一世纪的桐城派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的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人。在思想内容,学体裁和学风格等方面,桐城派的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投身于学创伤的。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桐城派经典文章学理论,考察严复译《社会通诠》在思想内容、实证精神和语言形式上对桐城派文章学的继承和实践。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严复重释原文义理,强化天演进化学说,借以思想启蒙;行文重考据,对比中西文化异同,反思社会现实;表达重辞章,师法桐城笔法,讲究骈散兼备。严复译《社会通诠》是其个人政治思想、文献功底和表达艺术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比较复杂,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严复属于桐城派,而以刘声木为代表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文章从严复与晚清民国桐城派领袖吴汝纶的交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两种矛盾的观点置于新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体现了新旧两种文化对严复文章的价值认同.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严复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姚永概是清末民初极为重要的桐城派作家,也是光宣诗坛上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认为学、才、境是构建文学的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主张作诗要注重寄托,要真实表现自我。在师法对象上,他主张兼宗唐宋,扩大取法对象的范围。他的诗学观念一方面体现出他对桐城派诗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在桐城派诗学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他的诗论可以视为清末民初桐城派诗学思想的代表,可为我们了解近代桐城派在诗学上的理论建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桐城文化是安徽省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而桐城派文化旅游美学价值的混乱不清,桐城派文化旅游定位模糊,导致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桐城派文化品质趋向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旅游。确立桐城派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地位,提炼桐城派文化的旅游美学内涵,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作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挖掘这些德育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桐城派德育观主要包括重德观、融德观、俭德观、鉴德观、养德观和恕德观,深入学习这些德育观可以提高公民道德,更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另外,通过深刻理解桐城派德育观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当今社会的德育方法,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22年“桐城派与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桐城派研究的多维视角,拓宽了桐城派研究的思路和边界;二是近代文学研究呈现新气象,为桐城派在近代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学术语境;三是桐城派研究的多元化探索,展望了桐城派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相似文献   

14.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姚永朴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他辛苦执教五十余年,经历了近代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书院、学堂、大学为阵地,潜心著述,培育人才,为桐城派在近现代继续保持一定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呐喊,给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桐城派古文创作判了死刑。随着新时期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桐城派及其散文艺术做出了更为科学中肯的评价。但是,研究界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桐城选本,或无视桐城选本的存在,或轻视桐城选本的文化功能及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在桐城派中确实存在着继承肖统《文选》体制而编选古代散文选本的编辑现象。桐城派自创始人方苞、姚鼐到中兴之主曾国藩以及后学者黎庶昌等人,都以其古文选本对这一流派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17.
阳湖派受桐城派影响而又能别开生面.就文章史的展开而言,阳湖派的定性与得名更能体现清代骈散并兴的历史契机.阳湖派的“文体不甚宗韩、欧”,既表现出折衷通变的动向,也是谋求文章学新典范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18.
萧穆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也是桐城派后期的著名作家,他的身后之作《敬孚类稿》是其思想的汇集。重视教育是桐城派学者的传统,萧穆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大变革环境下的桐城文人,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敬孚类稿》中均有体现,具体可分为读书立人、治学态度、校讎与为文、提携后学四个方面,对此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桐城派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当代的教育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正>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桐城派的故里,《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桐城派研究"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栏目一直重视在桐城派领域组稿。新世纪20年来,共发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方面论文117篇。自2007年第5期开设"桐城派研究"专栏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7日~19日在桐城派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