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列举多个例子,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区别,并对各自艺术方面的特点作了恰当、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盛唐时代,涌现出一个个灿若星汉的诗人群体,他们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个时代,其中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有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维和孟浩然,文学史上并称"王孟"。他们的诗既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对比中,进一步了解境遇和个性对他们的影响,其诗歌的艺术以及诉诸笔端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4.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但他们的诗作在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和二者的身份、经历、心态、审美偏好、艺术修养等的不同均有深厚的关系。就诗歌史地位、影响而言,孟浩然显然要远逊于王维。  相似文献   

5.
王辉 《华章》2011,(27)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溶为一体.苏轼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王维把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禅趣丰赡。独具审美意味。禅宗美学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美学特征,传统认为,“空灵冲淡”是其主要审美风格。本文在承继“空灵”之说的同时.将审美风格直接通向禅宗本体的“静”。并在此基础上以“诗中有画”为切入点.经由绘画之“逸”而达于其诗歌之“逸”,从而建构起王维山水田园诗新的审美风格一空灵静逸。  相似文献   

7.
8.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由于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禅宗有精深的修养和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意境的营造并不仅靠诗人对禅宗的体悟,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体现.即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空寂美.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笔下的田园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乐土,而王维诗中所描绘的田园则是封建士大夫躲避政治风浪的港湾.他们在观察自然物象时,孟浩然多采用"动察",而王维则常采用"静观".在创作手法上,孟浩然多运用"白描"手法,而王维则常使用"彩绘"手法.  相似文献   

10.
把王维的人生追求、生活道路、家庭熏陶、独特的个性、思想信仰等诸多因素和当时社会的大背景结合起来,探究王维选择亦官亦隐生活方式的原因及给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为考查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 关系,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 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成分得分显 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内部主观幸福感各成分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  相似文献   

13.
魏晋文学大师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体例来看,对清初沈复《浮生六记》的影响就很深。《浮生六记》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创造。首先,表现为对狂、趣、真、善、美精神上的继承,其次.在语言上更为精美.情节更为复杂丰富,尤其在耿颂友情、爱情方面更为细腻、生动感人。凡此种种.对后代均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成人教育是和谐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平衡的关系,在推动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苦聪人,归属于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笔者以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为调查地,对世居哀牢山的苦聪人搬迁到平坝地区后的心理适应状况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来看,搬迁后的苦聪人基本实现心理适应,在新的居住地开始规划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闲暇与劳动的关系以及教育与闲暇、劳动的关系,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经历着一个异化、扬弃、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教育与闲暇、教育与劳动的关系发展的状况,是从闲暇与劳动这对关系的辩证发展中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乡村女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婚恋状况对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有显著影响.乡村女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程度来追求婚恋,从而导致职业变动,并形成"用婚恋来权衡坚守或逃离乡村学校"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倾向.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5位乡村女教师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是否本土出身影响乡村女教师的入乡选择和流动意愿;婚恋对象所在地、安家地是乡村女教师职业变动的主要方向;照顾家庭和子女教育是影响乡村女教师职业变动的根本因素.对此为建构稳定的乡村女教师队伍,应促成家校社合力以扩大乡村女教师的社交圈,给予个性化补偿以减轻乡村女教师的家庭负担和顾虑,拓展乡村女教师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探讨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自编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对265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琼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60-63,78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佯僙人"是自元明以降广泛分布于红水河上游地区的一个世居少数族群。以收集到的清代晚期有关"佯僙人"的社会经济契约文书为材料来源,以石其斋家藏契约文书为分析个案,以历史人类学相关理论为学理分析基础,对该流域族群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与乡村社会的诸多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阐释。深入对这一领域的探讨,有助于在清代晚期咸同兵燹以后,深化对地处帝国内部边陲的苗疆腹地村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整体性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