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制作表达写作意图并与写作受体产生共鸣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写作主体通过文本的语音——听觉层、语义——幻觉层、图式——填补层、意蕴——体验层四种语言表现结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使文本能准确体现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具有审美价值,更能与写作受体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写作心理是写作主体进行写作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与特征,体现了由原始、无序的写作对象或材料经过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初步有序的写作主体意识,再转化为有序地用恰当的语言与文体表现写作成品——文本的过程,体现为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直觉的敏锐,想象的飞升,灵感的活跃。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也正和道家所言的虚静观相契合。道家虚静观中有形生于无形、有声源于无声的思想,体现了写作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写作主体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文章对于道家的虚静观对汉语写作的影响从虚静观与写作主体自由想象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直觉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灵感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的审美指向与意象创造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主体高度集中紧张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复杂的行为过程,对写作过程中精神活动的复杂情形,对主体的创造性功能,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心理学说的发展,心理奥秘逐渐被揭示和认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立和发展,人们才排除了“神灵”、“性灵”、“灵感”、“天才”种种唯心主义的假说,而给予唯物的科学的说明。 解剖任何的写作实践,都毫无例外地发现,所有写作活动都包含了这样两个过程:一是主体积累生活印象(这是写作主体观察、体验、感受生活的结果),二是对这些印象进行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五体化一律”这一写作规律的新观点,认为写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写作的主体、客体、载体、媒体、受体等五个因素,围绕“写作目的”这一核心,互相作用而构成。任何文章或著作的成功写作,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教育都要忠实于文本。”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不能把他当作用具,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任意创造,只能忠实于文本而阐发。如何深刻地臻美地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始终是写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重要问题,写作中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真实。但又不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真实度”,“真实度”并不总是与写作效果成正比的,即并不总是“越真实越好”。“真实”应该从符合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这“四体”的需要为原则,即“需要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教育都要忠实于文本。"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不能把他当作用具,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任意创造,只能忠实于文本而阐发。如何深刻地臻美地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8.
情调是贯注和流动于作品整体中的情绪色调,情调受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影响。具体来说,也就是写作主体的心境,写作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写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创作个性影响文本的情调。  相似文献   

9.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系统中,文本是作者思想道德、精神、理念、情感、知识、才华物化的产物、载体,写作主体即作者是最为能动和多变的核心要素。优化写作系统,首先要优化作者的思想、写作心态、能力等方面的要素,从接受理论而言,"精确定点"和多义性是写作主体优化的关键,实现文本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是增强文本表现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文本细读,即读者对文本展开仔细推敲,并认真探究文本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情感等,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并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深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文本细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有助于学生成绩的进步,同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日常阅读效果,使其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丰富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文本细读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中,并以良好的逻辑和充沛的情感将学生带入  相似文献   

12.
文章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它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四部分构成,包括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写作主体的感知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理想是写作主体"人格意识"的核心,也是激励写作主体投入精神创造的动力.写作是写作主体以"人格意识"去统摄其他写作因素的综合性"创化"活动.写作主体的人格理想对其他因素具有"辐射"的功能,既制约和影响其他因素,又吸附、化合和重塑其他因素,从而产生写作活动的意向性与向心力,使写作活动闪烁着作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受狭隘的功利驱谴,许多写作者过分专注于写作的技巧和程式的追寻,写出的作品浅、伪、萎,缺乏真正的审美内涵。写作文本的品格依附于写作主体的品格,要想提高写作文本的品格,必须从德、志、情、气四个方面提高写作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就第一人称的诗歌写作而言,梁南是“归来派”诗人中的一种典型个案。梁南在此类诗作中,借助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相融的审美成规,使文本的审美语境向时代审美语境靠拢,在文本中完成了“我”、诗人与“归来者”三种主体的重合结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应意识形态询唤而形成的依附性主体。但文本的裂缝却使诗人潜在欲望逸出,从而有限地完成了对意识形态象征秩序的暗中背离。  相似文献   

16.
朱新萍 《考试周刊》2012,(11):28-28
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并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写作素质,主要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文本操作能力、文本鉴赏和评价能力等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呈现的整体素质。写作素质的提高,必须基于写作指导系统对写作主体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写作理论的指导、写作训练的操作、阅读和鉴赏的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的设计,以求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写作主体的写作潜能,让写作主体在写作素质方面有长期的、稳步的、主动的、健康的积累性增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的事,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还应当把小学、中学的作文教学和大中专的写作教学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8.
习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观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内觉),从而得以发现并独创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写作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着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所以,写作主体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文本解读课的重要任务。创造能力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主体精神的建设和思维个性、独特性、发散性的培养则是关键。为此,文本解读课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精神,开发、保护学生思维的个性和独特性,培养其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文章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在这种精神创造活动中,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既是相对又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呈现出信息社会的新特点。本文从写作主客体关系入手,探索其对高职写作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