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话语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是探讨全球化话语与教育的关联性。首先藉由主要文献的整理探讨“全球化”一词所指涉的现象、涵义和论辩,了解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权力、多重声音和多元实际的复杂谜题或抗争历程,厘清全球化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密切关联;其次探讨全球化话语与教育的关系,借用詹妮弗·陈-提伯肯恩的架构,归纳出目前全球化话语中四种不同研究取向的主要关怀、提问焦点,包括社会重建、教育制度主义、教育多边主义以及全球社会正义等,说明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涉及竞争求胜或社会正义的论辩和抗争,尤其针对“全球社会正义”研究取向,说明批判教育学学者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教育批判;然后以高等教育为主,说明资本主义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尤其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术评鉴为倒说明;最后是结语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祝刚  王语婷 《比较教育研究》2022,44(5):13-24,55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作为跨世纪中国比较教育思维原则,立足学科理念与学术创新两大研究基点,确定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是我国比较教育与世界比较教育对话的基本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5.
贝雷迪,他在比较研究法的探索中,提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的方法。这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面临的一个困难问题是,它应该归属于哪一类专门学科的问题。从教育传统看,人们往往把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史的延续。历史学派如坎德尔等就持这种观点。因此,比较教育就在历史学科类占了一席之地。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人们就愿意比较教育处于这样一个从属地位。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学科的门类日益分化,出现了许多独立的新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一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关于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方法论有许多精彩的发言。有的同志提出,对于前沿问题来讲,它本身还是个中性的概念,而不是价值的判断,它并不对某些东西表示“对”或是“不对”,或是“好”还是“不好”的,也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前沿问题主要是看学科研究过程中它是否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它本身有一定的范畴。一个学科有自身的逻辑,前沿的问题可能是在一个共同体里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但它未必是共同体本身的问题,而是共同体内相当多的学者的学术语言的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 有同志提出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日益成为衡量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延伸也更加趋于深化与细化。从学科这一概念的当代西方意义看,有人概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学科是特定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产物,称一个研究范围为一个学科,即是说它并非只是依赖教条而立,其权威性并非源自一人或一派,而是普遍接受的真理或方法;其二,学科是研究领域制度化与建制化的结果,在此种意义上,学基于科的形成也就在于它成功地界定了自身的研究边界,并规划了本学科研究学者的学术规范,即所谓的学科结构成了话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这种界定相对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199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定义,显然要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教育史学科是中国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走过了120余年发展历程。本文立足时代高度,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发展两个大局,对21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做了前瞻性思考。在新世纪,为更加有力地发挥教育史学科的作用,使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为学术和社会做出新贡献,第一,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更加自觉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研究宗旨——充分体现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为了给当今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动力,突出研究外国教育史是为了给中国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方法;第二,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明确存史求真传承积累与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双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史学科在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第三,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推动教育史学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多样性发展,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第四,教育史学研究者应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教育史学研究者可以在五个方面努力:批判地继承中国学术传统价值取向的合理因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理论范畴;批判地继承中国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学这四个概念的使用相当频繁,但不时可见混淆。如把比较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混为一谈,或用比较教育指称比较教育学。概念是构筑每座科学大厦的“基石”,它的稳定和明晰是理论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拟依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目前正处于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初始阶段.关于它的学科定位和建设思路--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它的科学内涵和体系、它的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与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等,尚无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成型意见,诸多令学界思想兴奋的焦点问题,都有非常大的"仁智互见"的自由讨论和自由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繁荣教育经济学的根本方向。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三大体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坚持将传统教育经济思想和当代教育经济问题相结合,坚持将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形成能够科学回答教育经济的中国问题、世界问题、时代问题的新学科新理论新话语。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要优化学科体系架构,明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务实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教育经济学学术体系要创新教育经济思想,注重原创理论生成,促进研究方法融合发展。建设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优化话语表达与转化,提升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福建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博士点整合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和社会历史学院等相关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形成了一支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的研究团队与导师队伍。学科带头人为郭铁民教授,该博士点目前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长期以来该博士点成员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以及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省份的地缘优势,运用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相关理论,围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产业发展”和“国别经济比较研究”这两个专题进行了深入、持续的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二个学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近代以来东西方总体力量对比演变的四个阶段为宏观历史线索,论证了“西方中心论”缺乏历史依据,并对世界历史学科的“东方性”和“三大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世界历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持续地推进“西方中心论”的解构工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重点挖掘世界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构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内涵;要深入探究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东方因素;要深刻考察千年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交汇的学术影响,努力开拓学术研究中的“三新”;还对如何建构世界历史学科的“三大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坚持“东西平衡论”和“全球整体论”,构建客观而科学、平衡而包容的世界历史“三大体系”,是我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沈军 《广西教育》2009,(9):76-77
在“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链条中,教学内容的调整空间最大。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主要在全球问题与本土问题、研究型导向型与实用型导向型中寻找平衡。在金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六大结合”与“四大内容”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术影响力项目是联合国在全球发起的一个倡议,旨在通过联合国与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宣传国际公认的十项基本原则,涉及文化、教育、平等、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发展和解决争端等领域。以倡导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日前,由中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学术影响力与世界共鸣”“学术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学术影响力与高等教育体系能力构建”及“学术影响力和跨文化理解”四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育学”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教育学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教育。从经验、知识与学科的关系上分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应该既不是纯知识体系的学术学科,也不是研究学校中的所有教学科目,而是对学校中知识取向的、有较为明确逻辑体系的教学科目。因为这些“学科”的教育中才有共同的规律,在逻辑上才有可能建立独立的”学科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历史人类学,使用者不少,但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原因就是它涉及到两个学科之间的纠葛,概念纠葛的背后,是关涉学术立场与学科本位的问题,它直接与研究的问题意识相关,涉及的是它在哪个学科脉络里在哪个层面上回应了怎样的学术问题。因基本的研究旨趣相异,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王铭铭对此的认识是,历史人类学有两个做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竞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李怡的学术成就,反映出中国现代学研究之深化与成熟的一个侧面。作为一个保持着自觉的学术意识的学人,李怡不仅注重在学术事件的层面上把握学科的研究现状,而且敏子在反思中抓住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转型的契机。李怡的“进入诗歌体系”的研究策略,被贯彻到现代学研究的整个领域。直接面对作品本身,将具体的研究对象放在整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注重学与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李怡“走出本体”的三个重要方面。李怡最为根本的精神特征,是在其精神世界中始终贯注着一股真正的左派精神,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的永远的质疑和批判态度。这既是李怡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伦理,也使其学术研究获得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逐步确立和演变,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个全球相互联系的社会系统正在形成之中,“全球化”正是这种新的相互依赖的全球系统的代名词。“全球化”一词以及“全球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相应地,“全球化”对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民族国家教育界的关注。 一、“全球化”及其正确理解 (一)“全球化”──西方学者的解释 “全球化”是近20年来流行于西方的一个“新词”,是西方学者对政治、经济、文化超越国家或大洲而扩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