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又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2.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3.
在往年教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时,班里常常有几个学生对于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掌握的比较模糊,做题时常出现"5米=(50)厘米,跳绳长2(厘米),铅笔长12(米)"之类的错误。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类似的错误经常在几个学生身上重复出现。在今年的教学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认识长度单位,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我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  相似文献   

4.
<正>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提出在一次期中检测试卷的批阅中,笔者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单位时,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错误,比如,"铅笔长15米","教室宽7厘米","小明体重32克","一个鸡蛋重13千克"",小明一天在校时间是6分钟(秒)","小明从家到学校要30小时"……这时候,笔者就问三、四、五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没想到,所有的教师都是一样的回答:"唉,平时也是反复的教学,反复的说明,但是没有用,一到做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在同情  相似文献   

6.
"我的身高是138米,体重是40克……"。笔者在下乡调研时,常常看到学生在试卷上、作业本上出现这样荒谬的笑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笑话虽出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在哪呢?为什么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错误其实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更要善于挖掘错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错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会经常出现错误,甚至出现重复性错误。那作业出错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应对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认识与体会。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小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心平气和地接纳错误。要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去对待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善待学习中出错的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9.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次小学六年级数学摸底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把一个堆成底面直径2米、高5米的圆锥形沙堆,填铺到一个长8米、宽3.14米的沙坑里,可以铺多厚?测试后一些学生说:"这是谁出的题,太难了。"从教师阅卷的统计数据来看,解题思路正确仅80%左右,而得满分的学生不足20%,好多学生都是因为计算错误导致失分。由此现象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数学教学要渗透方程思想,建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1.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部分也随着举起了手.我有意识地点了一名做错题的同学让他谈想法,想了解一下他们做错题的根源.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作出十分正确的分析:"1米=1000毫米,1070毫米中有一个1000毫米是一米,剩下的是70毫米,不是70厘米,70毫米应化为7厘米."  相似文献   

12.
很多高年级段的老师总会有"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反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作业不愿写,没有一点自觉性""单词不会写,课文也不会背,什么都不行""考试总是那么几个不及格,笨死了"这样那样的抱怨。这能全"归咎"于学生吗?教师自身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我们是不是在很多方面,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呢?我觉得英语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0米"、"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7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在感慨之余,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数概念教学中,是不是只要重视认数、读数、写数、数的分解、组成、大小比较就可以了呢?  相似文献   

14.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5.
叶茶花 《学子》2013,(5):66
"你怎么又错了,我都讲了无数次了!"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抱怨,为什么学生总是犯我们觉得不应该犯的错误。其实,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一种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学习时必须有自己的探索尝试,尝试中就必定会有错误的发生。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要我们抓住这种数学教育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线教师,在和新课程改革成长的这十余年中,这样的话语经常在耳畔回响。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课堂上的时间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多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错误",更要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它再生新的知识。但有时教师也会出现"错误",那又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去发掘、去剖析、去探索、去辨析,成功最好,失败也罢,笔者认为这些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1°是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1°的来历?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复习:如何量线段的长度出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提问:要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谁会量?请学生测量。小结:线段的起点和尺子的0刻度线重合,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对着5厘米刻度线。如果把1厘米长的线段看作一条"小线段",那么大线段里包...  相似文献   

19.
<正>到了六年级复习阶段,对于"350厘米=__米"这道题,笔者以为学生不应该再出现问题。可事实是,试卷上的这道题还是有好几位同学做错了。讲评试卷时,笔者放慢节奏,请其中一位做错的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做错的学生正视已犯的错误,强化正确认识。【教学实录】板书题目:350厘米=__米。师:XXX,这道题你做错了,能告诉大家做错的原因吗?生1:我不知道要用"350÷100"。师: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用"350÷100"吗?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公斤铁块比一公斤棉花重";"十厘米长的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甲数比乙数多15%,那么乙数就比甲数少15%"……凡此种种,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并不鲜见。学生为什么出现如此不着边际的、且让我们教师啼笑皆非的"错误"呢?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觉,心理学的解释是:它是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情况下出现的错误判断,从而产生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知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