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怀着无限悲凉悯恤描绘出的康普生一家的受难图。他摒弃传统小说全知式细节描写,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阴暗混乱的“意识流”上。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更替,捕捉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多侧面立体地凸现人物,揭示精神极度空虚苦闷的西方“现代人”的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海浪>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利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象征着人生的具体阶段.作者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六个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态迎接着死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体生命却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3.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文章指出爱国是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但爱国和卖国也难以有统一和规范的说法。因此,应该拓展评价人物的标准和角度,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辩证分析历史人物功过和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处历史背景相结合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才能给历史人物以正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口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历史连绵不绝,杰出人物(历代帝王、文臣武将、民间人物)灿若星河,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创新求变、民族忧患和历史借鉴等等的中华民族精神;而数千年延绵不绝的传统史学,则肩负起了记录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对传统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来汲取、培育和弘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生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  相似文献   

7.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的三篇论文、一个文案,都是有关历史人物的。吴芳佳同学的文章,大胆质疑了方北辰先生以"魏武王"称谓不合礼制而否定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的观点,其论证虽然还有欠细密、行文也显得欠老练,但勇气可嘉;沙鸥的札记,依据难得一见的民国《施氏宗谱》,考补了孙吴朱然之曾祖父、祖父、父兄、子孙的情况,尽管这份宗谱材料太过晚出,仍然提供了可备治史者追踪的线索。王永平教授的《论华谭》,立足于从孙吴到东晋的长时段、胡汉矛盾与侨吴冲突的大背景,以江东地域政局的复杂演进为中心,表彰了华谭“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的杰出贡献:“两晋之际,社会历史处于急剧变革之关头,民族面临生死攸关之抉择,华谭生逢其时,参预其事,功业卓著,颇可称述”,云云,文章设意高远,视野广阔。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渠道和有力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小就逐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的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学好历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怎样学好历史呢?  相似文献   

10.
批判“唯阶级斗争论”极左思潮在历史研究领域内的影响 ,并不意味着对阶级分析方法的摒弃 ,问题在于廓清以往在阶级分析中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正确的阶级分析方法 ,依然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烟霞明宫》写活了历史,文中信史的成分很足,原始历史信息的含量很高。《烟霞明宫》写活了人物,作品以"改变大明国历史进程的"青州美人"万贞儿作为核心人物,倾注了巨大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进而激活了这段尘封的传奇历史,让凝固于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一个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起来。  相似文献   

12.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只凭历史事实就能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吗?显然不能。以前不久有关电视剧的施琅为例,施琅的身世与功业基本上都很清楚,没有什么疑点。先是海盗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随郑归顺明王朝。清军南下后,随郑抗击清军。后来又随郑投降清朝。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施遂率部加入郑军。但后来因故与郑龃龉,又掉头投奔清军。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从传统的正统观念出发施琅一直是被看做变节者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祖国统一的大义下,对施琅的评价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如果说施琅是爱国将领就牵涉到爱什么国的问题,是爱他原来的大明国?还是后来的大清国?显然他起初是爱大明国的,后来却背叛了,转而爱大清国。因而以易代之际的忠君观点来看,无法说他是爱国将领,更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把德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行德育教学,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笔者根据历史学科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就德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话题,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1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德育教学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成才之路》2010,(12):9-9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精神支柱,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安世皓 《考试周刊》2011,(72):174-174
民族精神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包括文化认同的培养,文化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作者尝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讲"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其中中华法系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永不退色的旗帜。风风雨雨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为古代辉煌而自豪,也为百年的屈辱而痛心。英勇的抗争,使中华文明延续;鲜明的爱国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忘过去,不忘国耻,以史为鉴,让爱国主题曲充满课堂,滋润学生心田,为课堂添色。1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往往也起着直接的  相似文献   

17.
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原历史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人物的属地之争看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只有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背负民族的文化使命,保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一贯的、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当前各地的历史人物属地之争,表面上是在争文化,实质上是在争形象、争利益、争政绩,折射出的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故里之争,对正源文化的伤害很深,甚至会歪曲历史,误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正视文化资源的真实,携手开发,走和谐共赢之路,把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发扬光大是各地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叶波 《考试周刊》2010,(21):171-172
2005年6月1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是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