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不衰,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酒联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酒文化载体。人们阅读一副酒联,不但会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丰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欣赏,可以得到启迪和激励。很多酒联都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饮者的豪情和酒醉的快意,如兰州五泉山酒仙殿的酒店联这样写道:"酒当吃醉时,笑也真,说也真,露出真机,便带几分仙气;仙到修成后,天可乐,地可乐,得来乐趣,岂止一个酒狂。"这副联写得淋漓洒脱,不遮不掩,将酒醉后的真情坦露无余,言外之意是在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雅文化是指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创作的、和民俗文化相对而言的知识阶层文化.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共生共存,两相依依.酒中乙醇的特殊性能使文人酒后飘飘欲仙,有"天人合一"之感,最易解开心灵的束缚,恢复原有灵性,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创造出在常态下难以创造出的佳作.反过来,雅文化中的酒诗、酒文又宣扬了酒的大名,促成了许多名酒,成了酒的绝佳包装和最好广告.酒在雅文化的包装下又被提升成文化酒.  相似文献   

3.
在浩如烟海的熟语中与"酒"有关的熟语比比皆是,妇孺皆知,形成了一类别具一格的、成系统的"酒"文化熟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熟语又是语言的精品,通过对"酒"熟语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古今社会政治、风土人情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心态和价值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4.
酒与文化     
张俊列 《今日教育》2012,(Z1):85-86
文人与侠客的关系很有点意思,有些侠客是文人,有些文人是侠客,而要把一个文人刻画成侠客,往往就是能喝酒的文人。记得曾在某节课上,有学生让我讲讲"酒"。我不算是个好酒分子,但一说到酒,还是兴致颇浓。"酒"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独特的名词儿。如果少了酒,中国文化就会少点浪漫、少些激情、乏点哀怨。酒与政治在酒中,始终演绎着中国政治历史的刀光剑影,无数英雄豪杰、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机谋与胸襟。"曹操煮酒论英雄,深机良谋天地志","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余子谁堪共酒杯"。孟德之胸怀大志  相似文献   

5.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上独领风骚的酒文化大国,与文化结合最为紧密。饮酒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它渗透在人民生活之中,倍受人民喜爱和推崇。汴宋文化中的酒、酒楼与酒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酒”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有"酒圣"、"酒中仙"、"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诗篇。一、酒色清亮,尽显自然率真之风采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烂漫,晶莹透明。人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和节庆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管是传统民俗中的公众节日,还是属于个体人生中的节日,酒已成为了节日庆贺必备的"文化道具",成为节庆习俗文化的构成.因此,酒类广告语充分利用了酒在我国传统节庆中特殊文化地位的商业价值,把节庆作为诉求的基本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发源地,从周代起酒文化已经走向成熟。进入唐代后,酒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茶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范式开始登上舞台。唐代茶文化生活范式的形成得益于发展基础的已然构建、茶艺定型化和茶道思想的孕育、茶与文学艺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茶学著作的集中涌现等。在此背景之下,唐代社会文化生活实现了从酒向茶的转型变迁,出现了褒茶贬酒、以茶代酒、茶酒争雄、茶酒互补四种茶酒文化价值观。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动力机制,而这一转变从侧面揭示了唐代中后期时代精神的历史转向,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名扬中外,酒名却不一定为外国读者所知。李白有"诗仙"之称,也有"醉圣"之名,他的"酒诗"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以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做翻译研究,主要论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期为汉-英诗歌翻译研究和川酒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本文试从文化教育角度对在近代文化转型期形成的"中体西用"文化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国内学界,言说中国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进步举世瞩目,成就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之辩,但对作为中国改革内在驱动力的文化却关注不够。中国文化正形塑着中国当下的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改革中自我更新。作为新动力源的能量供给不足,这样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明显的自身内在紧张。因此,面对新一轮中国的改革进程,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改革中文化的动力和贡献,以及有效扩充其动力源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借酒抒情"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李清照的"酒词"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她以酒为媒介,吐露心声,寻求解脱,抒发忧国爱民之情,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李清照创作大量酒词,既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又与她独特的个性气质有关,更与文人骚客诗酒融合的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4.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更是直接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载。酒不仅仅是一种令人逸兴抟飞的饮品,在华夏文明的早期,酒就承载着诸多重要的社会功用,诸如用于祭祀、用于各种庆典仪式、用来治疗疾病以及调味等。随之而产生的,便是与酒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从一些与酒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在植物界,有一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酒徒"并不过分。在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把一桶波尔图葡萄酒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时却发现,酒桶尚在,而桶内滴酒全无。是谁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来查去,发现小偷竟是一株生长在地窖之上、几米之外的绿油油的常春藤。它  相似文献   

17.
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饮酒是生活中一种难得的享受。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愈加深广,到殷商时代,酒已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兴亡。从《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初年周公旦为限制饮酒而颁布的《酒诰》,可见饮酒丧德助长了殷人的腐败堕落之风,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纵览20世纪至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走过的道路,这是一场不平凡的思想跋涉,由此实现以儒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与精神提升。这是一场精神苦旅,一百年风雨兼程,坎坷艰难。这是一次文化探索,一百年百折不饶,光明在前。细分起来,走过了五个阶段:二十世纪初国粹思潮兴起,是传统更新的第一程;二十年代"东西方文化大讨论"是精神提升的第二程;三十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争"标志中国文化现代之旅踏上第三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时听歌,被一句词击中,怔了半日:你知不知 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 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滴一滴流成热泪。当时心里倏然 浮出《红楼梦》里宝钗劝宝玉冬日勿饮冷酒的词儿: "那酒是冷的,却要用五脏六腑去暖它。"进而,思绪越 发乱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细看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思念是一种很悬的东西,如影随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文阅读Ⅱ(一)(命题人:蔡素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七里茶坊汪曾祺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下了大雪,好大的雪啊!这样的天,凡是爱喝酒的都应该喝两盅,可是上哪找酒呢?吃了莜面,看了一会书,坐了一会,想了一会心事,照例聊天。像往常一样,总是老乔开头。因为想喝酒,他就谈起云南的酒。市酒、开远杂果酒、杨林肥酒……“肥酒?酒还有肥瘦?”老刘问。“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