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扩大国际区域合作、文化共通环节,电影机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用。2015年匈牙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影周”作为电影区域交流过程中缔结的璀璨成就,其诞生亦有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与秩序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被亲切地称之为兄弟国家的匈牙利便以积极的态度筹办举办“中国电影周”,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影周”其自身价值职能也融入了新意象,国际表达更加充盈丰富。在与匈牙利共同分享中国电影成就的同时,在电影层面构造了中国电影开放交流的新格局,推动了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形塑与神塑。  相似文献   

2.
信息·数字     
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评选开始5月20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举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一届)评选工作的通知》。通知说,原“中国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中国电影童牛奖”整改后总称为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依据整改后《华表奖评选章程》,第十一届电影华表奖评选范围为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摄制并已公映或2002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4.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柏林电影节中中国大陆电影获奖不少,它不仅成就了一个个国内新锐导演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途径和方案.回顾中国大陆电影的获奖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成熟和可持续的良性的对外拓展与传播,既需要“强攻”式商业主流大片的“高歌猛进”,也同样需要“细水长流”的“中小成本”电影的“浅吟低唱”,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向度和题材类型共同建构和完善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蓝图和格局,承载着对外树立和传播中国主流形象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媒介重任.  相似文献   

7.
杨忠贵 《视听纵横》2008,(4):101-103
低成本电影,又称“独立电影”,是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的由创作者自己筹资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本文要探讨的我国低成本电影就是“小成本小制作”这个层面的中国电影,也就是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徐倩雯 《视听》2023,(5):51-54
为积极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一直稳步推进“碳中和”路径建设,中国电影产业也应该有意识、有策略地响应并努力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中国电影陆陆续续有过践行“碳中和电影”的呼吁与尝试,遗憾的是,并未形成延续的生态电影发展脉络,也未提供可探索的行业模式雏形。中国“碳中和电影”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电影工业在内容生产和制作流程过程中的双重定义,其实现则需要在内容画面的传达、生态话语权的建立、商业模式的探索三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9.
文婷 《视听》2023,(3):44-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向,但与此同时,整个电影生态也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区域间的电影文化出现了分层,电影观众也在年龄、地域等方面形成了分级,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圈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要明确城市电影院与乡镇电影院的定位,进行针对性传播,并通过线上渠道形成口碑效应,让中国电影真正做到“破圈”“出圈”,消解电影文化的差异性,满足更大范围观众的观影需求,培养更多中国电影观众。  相似文献   

10.
冯喆是上一世纪著名的电影明星,199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辰90周年、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冯掂列入126位“中华影星”之中,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冯酷也列入了“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中。  相似文献   

11.
《数字传媒》2004,(1):38-39,42,43
在北京北三环上有座著名的电影基地“北影大院”,中国电影集团就坐落在这里。进大门朝左走,经过一座古香古色的大宅院,便来到一座老式小楼房,这就是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核心,“中国电影数字化产业基地”——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2.
曹三省  李璐 《传媒》2016,(4):16-18
在2015年内,“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横空出世,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碰撞与融合,在“互联网+”的旗帜之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密集的创新效应,“互联网+电影”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这场大浪潮中的一道独特景观.人们把2014年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小时代》《老男孩》《后会无期》等电影的高票房,刷新了大家对传统电影票房的认识,这些带有明显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品牌,让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骤变.对于电影产业格局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正反声音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和基因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一方面,在电影的形式上,“互联网+电影”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电影形态,如微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新媒体电影等,它们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叙事手段;另一方面,在电影的宣传营销层面,“互联网+电影”开辟了全新的宣传营销方式,如众筹、在线售票、网络营销、多屏互动等.反观传统电影形式缺乏创新,仍以内容为王,缺少对于大数据、“粉丝”经济、IP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今,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宣传、发行、融资、创意、营销各个环节之中,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与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参照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和相关的中外传播理论,从完整传播角度将新世纪以来叫好又叫座的情理结构和谐圆融的中国电影细分为“风”“雅”“颂”三个子系统,并细致探究其情理结构形态所蕴含的美学和商业主因.作者提出,未来的中国电影艺术生产应以“活的形象”与中和型情理结构满足观众的游戏冲动诉求,在“美电影”的完整传播过程中完善人格,陶冶人性,促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5.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重构及其潜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匆匆走过了她百年辉煌的历程,透过其独有的东方情思和璀璨镜像,人们将不难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轴线,那就是:紧握着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就兴就昌盛;反之,割断或弃置了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则衰则没落。“百年辉煌”的庆典之后,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则是全球化的语境,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事实上我们业已跨入一个新的“履约”(即WTO约定)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一轮的电影产业革命,正是被“履约”这一历史环境和历史进程“逼”出来的,是在电影市场的生死临界点上沉静下来而后所做出的抉择。新一轮的电影产业革命,恰…  相似文献   

17.
电影     
金珠 《视听界》2007,(4):117-117
中国电影产业“牵手”网络游戏,私募股权开始涌入中国电影产业.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制”(全名称“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渝中区枇杷山)和“中电”(全名称“中央电影摄影场”,在重庆南岸玄坛庙黄家巷)两家电影制片厂生产制作的抗战电影,激励人民,打击敌人,谱写了抗日文化电影史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北京青年电影评论学会在9月27日的《中国电影时报》上发表长文《论平庸》对我国有大量平庸电影存在这一现象,从电影创作、电影审查、电影发行、电影观赏等角度,作了多向性审视。文章提出要将电影批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批评平庸上来。并对电影批评现状作了深刻反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批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气无力”和“无能为力”,在相当程度上将热情和兴趣放在为数十分有限的“探索片”上,并求全责备,使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性影片难以存活;另一方面,大量的平庸之作在无人注意的情  相似文献   

20.
邵猛 《编辑之友》2018,(3):56-61
中国电影当下处在一个“能指的狂欢”时代,文本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架空或重置,能指的狂欢和所指的消亡造成文本价值的空荡,唯技术论的低端奇观电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景观电影大量出现;在这个泛影像化的时代电影生产者极力重构能指的炫耀性,商业面前话题性大于文本自身;众多跨界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表现出中国电影产业的不专业和不成熟;与创作能力相比,中国电影面对的是一场“中国制造”式的态度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