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提升作文语言表现力,需要掌握几点修辞学知识,包括多样的修辞格、寻常词语艺术化、段落篇章修辞以及符合题旨情境地运用修辞。  相似文献   

3.
一 陈望道和适应题旨情境论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主张:“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这个“适应题旨情境”的原则,的确是很重要的。这一段话是中国修辞学者所经常引用的,被认为是陈望道的一大贡献。这个原则好象是人所皆知的,不用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以为,其中还有许多我们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是值得认真思索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降,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理论在提出之后陆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争论。本文对题旨与情境的概念追根溯源,并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后讨论两个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谈谈修辞活动中的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燕 《现代语文》2006,(8):75-76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修辞学中,语境具体指修辞活动所依存的环境.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要义的.<发凡>提出的"六何",即何故、何时、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要素.今天我们主要从二者的关系方面谈谈修辞活动中的语境.  相似文献   

6.
在修辞学论域里,修辞性价值关系架构主要包括三大分支:(1)微观层面上语言文字和修辞行为的价值关系系统;(2)中观层面上修辞行为和语辞行为的价值关系系统;(3)宏观层面上修辞学术和修辞主体的价值关系系统。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这三种层面上的修辞价值系统都有论述,本文仅对有关微观层面上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的论述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1)语言文字客体本有的修辞价值;(2)修辞行为主导的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3)修辞环境主导的语言文字的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俊海 《海外英语》2014,(13):236-237
该文从现代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将商务谈判活动视为一个修辞过程,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的"修辞情境"理论来研究情境对商务谈判效果的影响。将修辞情境分为急需、受众、限制、时机等四个要素,并结合修辞情境的四要素对商务谈判实例进行分析。该文认为修辞情境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商务谈判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望道先生指山:修辞“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人:(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79年新1版,第1页.)陈先生又说:“凡是成功的修辞,必然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同上,第11页)可见,修辞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积极活动.据此,我们认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现象,又是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9.
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艺术。修辞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整.修饰,以加强表达效果。修辞在语言交流以及语言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具洞察力的修辞行为受众,学会敏锐地判断,欣赏各类修辞著述中呈现的修辞行为,透过修辞行为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从而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客观的评判;另一方面,学习、掌握一些修辞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卓有成效的修辞者,学会使用修辞行为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和交际效果。本文概要介绍了重要的英语修辞理论及常见的英语修辞格。  相似文献   

10.
修辞要适应题旨和修辞要适应语境,是修辞研究者大都认定的修辞的两条基本原则。对于修辞要适应语体的问题,直到八十年代末,修辞学界意见还很分歧。综合起来看,有三类意见。第一类——不提修辞要适应语体是修辞的原则。持这类意见的代表人物有陈望道、张弓、范晓等。他们只提题旨和情境或语境为修辞原则,不提语体为修辞原则。但是,他们在各自的论著中涉及或论述了语体和语言各因素的关系。在这方面,张弓的论述可以说是奠基性的论述。这说明他们对语体的性质和作用有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探究《金瓶梅》中白描修辞的伦理思想,在具体的题旨情境中,小说有意识地调配语言文字,使用白描修辞手段,恰当地展现伦理关系、伦理情谊以及道德选择,并通过伦理位置的动态互动,实现作者伦理立场和道德修辞意图,以达到劝诫警世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2.
修辞情境是当代西方修辞学最为瞩目但却尚存争议的概念之一。著名修辞学家Bitzer认为有情境才会有话语的存在,修辞话语是应境而生的适切反应。修辞学者Vatz则强调情境是藉由话语建构,并批评Bitzer完全忽略了修辞者作用和话语的建构力量,从而产生话语伦理责任无法认定和修辞学科地位低下等重大问题。然而,这些质疑却是对Bitzer理论的误读,而且究其本质不过是对相关学术情境做出的适切话语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要介绍《修辞学发凡》、《修辞学通论》提出的修辞原则——“适应题旨情境”和“得体”——的基础上,对二者加以比较,概括地从四个方面揭示了两种原则之“同”,从六个方面揭示了两种原则之“异”,以期有助于对二者作更为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徐州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说写训练课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他的“创设情境”说写训练课,尤为同行所称道。所谓情境,指的是说写时的言语环境和条件,包括说写的目的、说写的对象、说写的时间、说写的地点、说写时的上下文和语体要求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即是说修辞时必须时时处处不脱离情境,并千方百计适应其需要。这既是一条基本的修辞原理,也是对修辞提出的最高要求。当然这一原理、这一要求也同样适用于作为小学阶段的说写训练课。只是它所要适应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一 修辞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语言事实中蕴含的修辞价值。析句的任务在于揭示语言事实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修辞价值体现在以一定的题旨和情境为转移的语音、词汇、语法诸语言要素的运用过程中,而语言事实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则是相对静止地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语法事实。因此,修辞分析和析句方法,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不同的。修辞分析属修辞学范畴,析句方法属语法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个创造性地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张弓先生认为修辞活动必须:"把握交际对象;保持自我本色;同语言环境相一致;明确前提:视点适当."王希杰先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出了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得体即"适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它是"修辞立其诚"的现代诠释,是对中国古典修辞学传统的回归.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被誉为比喻的百花园.其中的比喻之妙,就在于它高度适应这个"度",因而历来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汉民族认识世界呈系统思维方式,进而决定了汉语修辞学的整体意识:一是把修辞与其所共生的题旨情景视为一个整体,二是强调“因宜造变”的修辞方略,三是二元对待、阴阳和合的修辞体系建构。然而,这种意识缺少科学性,不重层次,不重分析,不重与“阳”对立的“阴”,所以,现代汉语修辞学必须吸收域外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其学科品位。  相似文献   

18.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9.
广告运用修辞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使广告本身变得精彩,而是希望通过所设计的广告"招揽"顾客,促销商品。在广告营销中,语言文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宣传商品,介绍商品,同时在画面中起到装饰作用之外,广告词作为广告设计的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语言修辞所产生的效果还为广告的审美效应注入了独特的魅力。文章从不同类别的广告入手,分别解读趣味性广告中的修辞如何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及其精妙之处对广告产品的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修辞学的研究思想深刻、成果丰硕,为语文修辞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以我国古今修辞思想为参照,当前语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着修辞知识狭隘、陈旧,修辞技巧走向形式化,修辞语境教学被忽略三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们应当着力吸收古今修辞学的宝贵遗产,改造当前的修辞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