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内容特色和文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禅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文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待点。文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涩……”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的文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2.
废名的诗向以难懂著称。本文先以废名的两首诗为例,说明废名诗歌的特点是空灵与晦涩。再从化古与化欧两条途径来解析废名的诗。化古,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的诗在内容上的玄学与禅宗背景;化欧,即从西方象征主义对废名的影响来讲,指出废名在诗歌观念上的个体性、内在性、知性是吸收了象征主义的精髓。最后,分析了废名的诗学观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小说向有晦涩之名,原因之一是其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的黄梅方言成分。本以黄梅方言中与共同语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为参照,将废名小说中的黄梅方言成分进行归类和分析。本认为,乡音乡谈出现在废名的作品中是时势使然,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4.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5.
废名作品向来以晦涩难懂而著称。无论是从小说观念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晦涩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阻隔和障碍,迫使他们离开习惯的轨道,对日常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将注意力转向作品的形式本身,唤起他们对文学语言和作品艺术之美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理解废名     
假如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理解废名“精神旅程”的角度上去看他的作品,废名的小说就不会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的冲动.本文以一种特殊的“阅读高度”分析废名的文章,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废名独特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7.
废名小说的总体特色在写实,使作品摆脱了难懂之嫌。但在具体的作品内涵意义层面上,导致两种审美判断:含蓄和晦涩。其原因由失语——欲言又止造成。  相似文献   

8.
论废名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卞之琳称为“僻才”的废名(冯文炳),在种种现代文学史中都是一个受忽视的作家。他经历简单寻常,生活淡泊,文有奇气却身前身后寂寞,作品向以晦涩难读为人所诟病。直到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变易,废名为数不多的创作才开始受到某些研究者的关注,虽然远谈不上门庭若市,但毕竟已不再“孤绝”(李健吾语)。  相似文献   

9.
废名乡土小说晦涩难懂,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独特和思想内容深奥模糊两方面,而禅道思想的影响与超脱现实社会的艺观是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凡诗词创作上有着共同倾向或个性特色的,都专立为一体,如“毛泽东体”。“毛泽东体”的个性特色为:在题材上偏重于政治、军事;在风格上偏重于豪放,不废婉约;在表现上偏重于“旧体”“古典”和以狂草书法为载体。从而真正体现了“毛泽东体”所要求的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华诗词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一、新大纲对现代阅读的新要求 较之于以前的高考语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新近颁布的2007年高考大纲变化最大。一是纲名定为“新课程标准语科考试大纲”.新课程理念在高考中得到体现;二是将试卷的结构调整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而调整的最主要方面则是在现代阅读上.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类。“必考内容”为一般论述类体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学类本阅读”“实用类本阅读”两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新民歌讲稿》体现着废名对“新民歌”的解读和理解,是建国后废名诗评的主要构成.《讲稿》一方面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前废名诗评古今纵论和重视情感的一贯风格,同时又从艺术创作大众化立场对晦涩和玄化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给予了反思.《讲稿》的独特素质使它在客观上与主流的新民歌评价方式有很大不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13.
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以其晦涩难懂而殊少为人提及,本将它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比较,试图揭示出它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质,认为它是一部深受后影响的作品,但二之间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客",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干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的论诗诗体现的“情志”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守诚,以“诚”为诗之本,反对伪饰,提倡真情;二是求真,强调主体真体验、真感受下的“自然天成”,批驳声律的过分雕饰;三是尚雅,提倡体正风清、朴质枯淡,反对语辞俳谐、险怪晦涩;四是重气,推崇清新刚健、蓬勃恣肆的淋漓元气。  相似文献   

1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奠定了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后现代戏剧作家的根基。在他的“威胁喜剧”中,无论是看起来晦涩的语言、似乎没有情节的故事,还是反映现代社会异化的主题。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究其实质,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激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文是直接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实用文体,它在形式上的极端程式化和内容上的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象文艺作品那样具有艺术魅力,这给教学应用写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教者“蹙眉”,感到准教;学者“头痛”,觉得枯燥,  相似文献   

20.
陈金琳 《文教资料》2006,(11):90-91
废名我国现代诗坛上一位以语意晦涩、诗意朦胧出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深玄的佛理、禅趣。本文试从表现主题、意象选取、意境整合与诗思四个方面分析其诗风的特点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