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的价值判断要求他与“别的任何人”相区别,“相反的思维方式”引导他对一切传统的价值观作出“重估”,这就决定了尼采其人和他的学说的独异性。本文通过尼采学说与理想主义、虚无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的比较,论述了他的学说的独异性,同时也指出并分析了这种“独异”的相对意义  相似文献   

2.
尼采用“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一切偶像,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颠覆了传统道德、宗教、理性所设置的二元世界,把人从虚幻的外在世界拉回到本真的生命世界。其不乏深刻的见解,对当今生活在急剧变化的多样世界、却日益丧失精神家因的人们,无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切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尼采哲学中,道德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尼采的道德哲学是以“一切价值重估”为出发点,并以对“道德的重估”为重点的。本文主要从尼采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切入来阐发尼采的道德思想,并对他的道德哲学进行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何谓价值?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什么是价值理论?怎么认识价值理论的哲学意义、经济学意义以及现实意义?这是人们最想弄清楚的概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价值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它既包含了最本质的哲学意义,也包含了经济学的意义。人们有时候是从哲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人生价值”;有时候是从经济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商品价值”。所以探讨价值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的本质、属性和构成;二是价值经济意义;三是现代意义的价值评价和运用。这就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时代有点像一个性格古怪的国王,他并不一定把恭迎他的人捧为天才。相反,他常常乐意把天才的桂冠戴到那些用思维之剑来摧毁他的人的头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遭遇就是这样。尼采猛烈抨击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一切时尚,但这个时代却为他而倾倒。尼采的哲学可以比作一个传统观念的审判台,在审判台上镌刻着他的著名口号:“重估一切价值”。没有一个被世上奉为圭臬的传统观念不是遍体鳞伤地、匍匐着从这个审判台前通过的,以致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纪克勤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和利已主义受到公然的褒扬、“正名”或辩白;个人主义被宣扬为合理的、合乎人类本性的东西;“一切向钱看”几乎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理...  相似文献   

9.
核心竞争力的性质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企业内部认识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源有三种学说:核心竞争力说,战略能力说,价值资源说。这三种学说虽然名称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三种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核心竞争力,战略能力,价值资源在内容方面是一致的,可以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统一的称谓;接着,综合了各种学说的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形成顾客可识别价值,相对稀缺且相对持久;最后,总结了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蓄水池”机制,并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的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要求、生活的规范和理想目标,着眼于影响社会意识,协调人际关系,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意识,并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形成并体现出来。也可以说,它是人们确证自身存在意义和行为合理性以及对人对事进行善恶评价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建构”。从价值观的内涵来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爱国主义,以及“四有”新人等就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格局、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格局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如一切文艺理论都有着一个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一样,中国女性主义诗学,也不例外。“激进”,是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文艺理论)在20世纪的主流价值取向。考察其原因,外因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持续影响;内因是颠覆男权专制时代的需要。表现形式上: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单性叙事;二是驱逐男性的主题提炼;三是肉身写作的形式运用。通过这些横向、共时、纵向、历时的梳理,以期预示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激进”过后的“困惑与茫然”,及其“困惑与茫然”之后必然的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12.
希腊化时期是个价值虚无主义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但他们却肩负起了为价值虚无的困境开启道路的使命。伊壁鸠鲁幸福主义的伦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探究人生及其终极目的;斯多葛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以宿命论的伦理学反对伊壁鸠鲁学派的无神论和快乐论;怀疑论则对希腊哲学的对象、问题、方法进行全面质疑。普罗提诺本体论而非神学的世界结构把本体归结为一个最高的神。启示了基督教教父把“本体”译作神的“位格”(person),并引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哲学的伦理观念由此转向宗教。  相似文献   

13.
尽管国际教育组织在论及普通教育中的技术与生产劳动问题时认为,“人们已经抛弃了那些狭隘的看法,如将学校提倡生产劳动与学生过早职业化相提并论;把生产劳动仅看作无条件受高等教育的孩子们的出路等等”,犤1犦我们依然不得不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些狭隘的看法在我们的实践中尚未真正被抛弃。我们普通学校教育中的生产劳动的命运并没有摆脱“职业”意识,重视或轻视劳动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局限于“职业”,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职教的偏见也多源于狭隘的“职业”理念。人们似乎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非专门职业化”正在成为职教特别是中等职教…  相似文献   

14.
尼采出于自身性格和对时代的体验,洞察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缺失,称这种缺失为“虚无主义”,并对之进行追根溯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现有道德和禁欲主义的起源,重估价值并试图超越创造一种新价值。尼采的出发点是力是否充沛丰盈,生命和生存是否被肯定,现实世界是否是人类的居住之所。  相似文献   

15.
进入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思潮特别是其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一度成为大学生们议论的热点,形成了几个“冲击波”。霎时间,“自我设计”、“重估一切价值”等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并在不同程度上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人们回顾与总结去年那场政治风波的教训时,自然会对那几次西方思潮“热”形成的原因、影响等进行反思。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给予引导,是高校理论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田心铭、万俊人和郭宝平同志,就此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这次座谈(?)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有普遍的、共同性的一面,但人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不可能有适用一切时代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人类有解决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需要,但统治阶级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共同的利益需求并没有形成能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主要从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并提出正确评价大学生价值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思想史考察,近代以来,对人文教育的价值一直存在疑问。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唯科学主义者,对人文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在这个时代,只有科学知识才是一切知识的准绳;只有科学才能达到真理;其它的知识如人文学科是不值得去学习的。它...  相似文献   

19.
仅仅从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关系视角和层面上解读和定住《凤凰涅槃》及一部《女神》,在这方面,以往的研究已积累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阐释模式。然而,对于《女神》是否还诗意地蕴藏着某种超越时代(五四)而可能向所有时代开放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文章从象征的、浪漫的诗性方位细读文本,从《凤凰涅槃》到《女神》,开掘其“诗意的栖居”的陌生的方面,重估其审美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事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的价值取向是直接影响某一个具体的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目前,在普通教育研究的领域内,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差异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一些课题研究,特别是由基层学校自己确定的课题,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评价往往会因评价标准的不同而产生歧义。本文从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着手,将教育研究分成“学术性研究”和“改革性研究”,并分别提出它们的评价标准。作者认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于某些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